起義軍進入河南以後,局勢陡然生變。彼時,橫行狼、一斗谷、掃地王、滿天星等八營部眾,裹挾著十餘萬之眾,浩浩蕩蕩西入武關。
這股力量猶如洶湧的洪流,一路奔湧,銳不可當。
“山陽、鎮安、商南同日陷”,短短几字,卻道盡了這一路的勢如破竹。
三座城池在同一天落入起義軍之手,其速度之快,令明朝的地方官員們猝不及防。
訊息傳至各地,朝野震動。對於明朝廷而言,這無疑是一記沉重的耳光,讓他們意識到起義軍已不再是當初那些可以輕易被剿滅的小股勢力。
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一訊息卻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多年來,他們飽受明朝腐朽統治的壓迫,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繁重的勞役讓他們苦不堪言。
如今起義軍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改變現狀的希望。許多貧苦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的隊伍,使得起義軍的規模愈發壯大。
武關,這座古老而又重要的關隘,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興衰。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連線中原與關中地區的咽喉要道。
然而,在起義軍的猛烈攻勢下,卻未能起到應有的防禦作用。明朝在武關的守軍,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規模進攻,顯得驚慌失措。
平日裡,他們享受著安逸的生活,訓練鬆弛,缺乏戰鬥意志。
當起義軍如潮水般湧來時,他們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有計程車兵甚至臨陣脫逃,使得防線瞬間崩潰。
起義軍順利拿下武關後,士氣大振。他們沒有絲毫停歇,接著北上洛南,目標直指陝西首府西安。
西安,作為陝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一旦被起義軍攻克,整個陝西地區將陷入巨大的混亂,明朝的統治根基也將受到嚴重動搖。
洪承疇,這位明朝的股肱之臣,時任三邊總督,肩負著剿滅起義軍的重任。
當他得知起義軍向西安挺進的訊息時,大為震驚。他深知西安的重要性,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他連忙檄調合陽、韓城駐軍迎頭堵截。洪承疇深知時間緊迫,他親自坐鎮指揮,希望能夠憑藉著這些駐軍的力量,擋住起義軍的進攻。
合陽、韓城的駐軍接到命令後,不敢有絲毫懈怠,迅速集結部隊,向指定地點進發。
然而,這些駐軍同樣面臨著諸多問題。他們的裝備參差不齊,士兵們的訓練水平也相差甚遠。
而且,由於長期以來的和平環境,他們中的許多人缺乏實戰經驗。面對士氣高昂、作戰勇猛的起義軍,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起義軍在北上洛南的途中,遭遇了合陽、韓城駐軍的攔截。一場激烈的戰鬥就此展開。
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起義軍憑藉著人數上的優勢和頑強的鬥志,嚮明軍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衝鋒。
他們的戰術靈活多變,時而正面強攻,時而迂迴包抄,讓明軍防不勝防。
明軍雖然佔據著有利的地形,但在起義軍的猛烈攻擊下,逐漸陷入了被動。
他們的防線被起義軍一次次突破,士兵們傷亡慘重。
一些將領見勢不妙,開始動搖,甚至有了退縮的念頭。洪承疇得知前線戰況後,心急如焚。
他不斷派人前往前線督戰,嚴令士兵們堅守陣地,不得後退半步。
然而,局勢並未如洪承疇所願。起義軍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後,成功突破了明軍的防線。
他們繼續向西安挺進,距離這座重要的城市越來越近。
洪承疇意識到,僅憑現有的兵力,已經無法阻止起義軍的進攻。他必須想辦法改變戰局,否則西安將危在旦夕。
就在洪承疇焦頭爛額之際,起義軍卻突然改變了戰略方向。
他們意識到,繼續向西安挺進,雖然有可能取得重大勝利,但也會面臨著明朝大軍的重重包圍。
經過一番商議,起義軍決定掉頭南下。這一決策看似突然,實則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南下的起義軍,猶如猛虎下山般,迅速展開行動。
於崇禎七年正月十五日,他們一舉攻克洵陽、紫陽。這兩座城市的防禦相對薄弱,面對起義軍的突然進攻,根本無力抵抗。
起義軍進城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贏得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和支援。許多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的隊伍,為他們提供情報和物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