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章 國恥

本只想安穩度日,卻被殘酷現實逼得走投無路;

有的是失去家園的流民,在戰火中四處漂泊、無依無靠。如今,他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義無反顧地投身起義軍。

起義軍的隊伍迅速壯大,很快超過二百萬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讓明朝統治者驚恐萬分。

這些起義軍不再是當初零散、各自為戰的小股力量,而是一支有著共同目標和堅定信念的強大軍隊。

在李自成、張獻忠等將領的帶領下,起義軍士氣高昂、鬥志旺盛。

李自成是從陝西米脂走出的起義軍領袖,他深知百姓疾苦,也有遠大抱負。他身材魁梧,眼神堅毅果敢,在起義軍中以勇猛善戰和足智多謀著稱,深受士兵愛戴與擁護。

他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在土地被地主豪強大量兼併、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這一口號極具吸引力,點燃了廣大農民心中的希望之火。

農民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不再被沉重賦稅壓得喘不過氣,李自成的口號讓他們看到實現夢想的可能。

張獻忠同樣是極具傳奇色彩的起義軍將領。他性格豪爽,作戰勇猛,率領部隊在戰場上縱橫馳騁。

他的部隊機動性強、戰術靈活,常常出其不意地給明軍沉重打擊。

在與明軍多次交鋒中,張獻忠積累了豐富戰鬥經驗,形成獨特作戰風格。他熟知明軍弱點,善於利用地形和時機伏擊、突襲明軍。

面對日益壯大的起義軍,明朝官軍卻困境重重。

儘管官軍在人數上佔優,武器裝備也更精良,但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卻屢屢受挫。

首先,官軍內部腐敗嚴重,將領為謀取私利,常剋扣士兵軍餉,導致士兵生活困苦、士氣低落。

許多士兵在戰場上缺乏鬥志,甚至牴觸作戰,他們覺得拼死作戰卻只換來微薄軍餉和將領的剝削,對戰爭感到迷茫無奈。

其次,官軍指揮系統混亂不堪。將領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各自為戰。

戰場上,各部隊配合不默契、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

起義軍發動進攻時,有的部隊為儲存實力不願主動出擊;

有的部隊因情報不準,盲目陷入起義軍包圍圈。這種混亂的指揮系統,極大削弱了官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力。

再者,官軍對起義軍的作戰特點和戰術瞭解不足。

起義軍長期在民間活動,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善於利用這些優勢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

而官軍習慣按傳統軍事戰術作戰,面對起義軍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往往束手無策,不熟悉起義軍作戰方式,常被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挨打局面。

在這場激烈戰爭中,無數生命消逝在戰火中。

無論是起義軍還是官軍,都付出慘重代價。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士兵們揮舞武器奮勇廝殺,鮮血染紅大地。

每一場戰鬥都意味著無數家庭破碎、親人離散。

那些年輕士兵,或許還懷揣對未來的憧憬,卻在殘酷戰爭中失去生命;那些無辜百姓,原本只想平靜生活,卻被戰爭捲入,遭受無盡苦難。

隨著時間流逝,六個月的期限很快臨近,可明政府的圍剿計劃徹底失敗。

起義軍不僅沒被消滅,反而在與官軍的戰鬥中不斷壯大,勢力範圍越來越廣。

他們在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縱橫馳騁,攻城掠地,給明朝統治帶來沉重打擊。

崇禎皇帝得知圍剿失敗的訊息後,憤怒又絕望。

他在宮殿中來回踱步,眼神焦慮無助,不斷斥責大臣無能,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他心中,王朝未來愈發黯淡,彷彿被一層厚厚的陰霾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