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引入過流水線,用很短的時間就將收音機大量銷往世界各地,也許能多少說服他們一點。
要是德國汽車公司以“匠人精神”為藉口拒不聽從,那漢斯也只能採取更激烈的措施了。
“關於這點,還是先聽聽德國國內汽車企業的意見比較好吧?”
“嗯......”
“當然,即便他們能生產出坦克,想要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最終無論怎麼進行,都得把技術人員榨乾成一塊破抹布。”
“你這傢伙,有時候說起讓人害怕的話來一點也不當回事。”
施裡芬發出爽朗的笑聲說道,而漢斯只是聳了聳肩。
雖然對那些會被坦克需求折磨得精疲力盡的工程師們感到有些同情,但被壓榨本就是工程師們無法逃避的宿命。
“不管怎樣,關於坦克的事,我會在退下總參謀長的位置前試著推動一次。”
施裡芬喝了口水潤了潤喉嚨後,繼續說道:
“話說回來,汽車啊。我之前只把它當成有趣的玩具,聽你這麼一說,倒覺得它的軍事價值比想象中大多了。雖然對馬肯森有點不好意思,但也許遙遠的未來,坦克和汽車真的能取代騎兵。”
“嗯,汽車可以加裝裝甲擋住子彈,而馬卻擋不住子彈。也許不是現在,但幾十年後,它們會徹底失去在戰場上的立足之地。”
不過,與一般認知不同的是,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騎兵也仍然有用武之地。
雖然在西線因為塹壕戰的關係騎兵作用有限,但在戰線更為廣闊的東線和中東戰場,騎兵的機動力和衝擊力依舊有效。
即使後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坦克、裝甲車、摩托車、飛機等技術的迅猛發展,騎兵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但像波蘭騎兵和哥薩克騎兵等仍活躍在戰場上。
‘德國軍隊也曾有在東線用騎兵討伐游擊隊這樣的記錄留存著呢。’
不過,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基本上除了沙漠或草原等特殊環境的國家外,騎兵已經徹底退出了戰場。
“哈~你果然還是應該去軍校。”
漢斯正陷入思考時,施裡芬用惋惜的語氣喃喃說道。
漢斯已經不止一次明確表示過自己不打算去軍校了,但施裡芬顯然還是心存遺憾。
“不過,有機會的話還是去聽聽軍事學的課吧。即使不走軍人的道路,將來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好,我會記住的。”
“不管怎樣,這個計劃還是得繼續打磨。我退役後會有更多時間,正好能投入到這裡。漢斯,你以後也經常過來提點意見吧。”
這當然是求之不得。
無論如何,施裡芬計劃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的作戰計劃,極有可能派上用場。
只是,也許是因為對塹壕戰的顧慮,目前還沒有制定詳細的計劃。但從地圖上瞥見的情況來看,施裡芬顯然還是打算透過比利時進攻法國。
問題是,比利時的獨立受英國保證。即使德國和英國結盟了,英國也不可能會因為他們進攻法國而接受侵略比利時。
不僅是為了體面,英國還將低地國家的獨立視為自身安全的核心。
而且就算德國想要拉攏比利時,但由於比利時下方緊鄰法國,反而很可能會選擇保持中立。
因此,即使他們以“正當理由”要求比利時開路,恐怕也無濟於事。
‘但我們真的必須要侵略比利時嗎?’
這個疑問突然從漢斯腦海中閃過,讓他陷入了深思。
當然,漢斯不是像原本的施裡芬計劃那樣,盲目認為“戰爭爆發時,法國會視進攻德國本土為下策,肯定會攻擊比利時以繞過我們的防線。我們只需要把比利時變成友邦,就能透過比利時進攻法國!”。
此時的情況和當時有所不同,如果好好利用這種局面,是否有可能讓法國真的代替德國去入侵比利時呢?
就像當年俾斯麥透過埃姆斯電報事件誘導法國先向德國宣戰一樣。
“得先試著制定個計劃。”
漢斯的計劃是以施裡芬計劃為中心,所以在目前的階段只是個初步的構想。
考慮到失敗的可能性,他認為還需要準備一個備用方案。
不過即便如此,也非常值得一試。
......
與前半年的紛亂相比,1905年的後半年雖然忙碌,卻相對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