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諺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管用什麼手段,過程如何,只要抵達終點就行了。
因此,漢斯才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他的計劃:
‘無論如何,先幫俄羅斯挺過去再說。’
如果俄羅斯按照目前的情況在日俄戰爭中失敗,那就如同歷史一樣,只會讓英國徹底開始敵視德國。
當熊倒下後,下一個看起來礙眼的總是狼。
所以,俄羅斯帝國現在絕不能暴露自己的虛弱。
俄羅斯必須繼續保持一頭隨時能向南伸出魔爪的威脅性北極熊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與英國持續糾纏、爭鬥下去。
漢斯希望英國即便不是盟友,至少也要讓其一直保持中立狀態,不與俄羅斯和法國建立友好關係。
簡而言之,他的目標是阻止協約國的誕生。
‘但是,協約國的三大元老成員中,法國和俄羅斯已經結盟了。’
更糟的是,法國與德國的關係已經完全破裂,而俄羅斯雖然在奧匈帝國問題上可能與德國暫時合作,但要真正修復關係卻很困難。
因此,德國唯一可以選擇的物件只剩下英國了。
畢竟,英國目前還沒有站在任何一方。
當然,按歷史來說,這個時期本該逐漸出現英法協商的跡象,但由於法國政界的混亂,英法協商還沒有任何徵兆。
這也有漢斯提前佈局在法國引爆德雷福斯事件這顆炸彈的緣故,這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這一程序。
‘不過,原本的歷史中,即便英國簽訂了英法協商和英俄協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還是在猶豫是否參戰,堅持保持中立。’
最終,直到德意志帝國入侵英國承諾保護獨立的比利時後,英國才意識到戰爭無法避免,參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然,即使沒有比利時的入侵,英國也不會坐視德意志帝國吞併法國而袖手旁觀,總會以某種方式介入。
可即便如此,對於當時處在危急中的法國來說,英國的這種行為依舊讓人無語。
“難怪英國總被稱作‘偽君子國家’。”
這些喝下午茶的傢伙只關心自己,根本不講什麼道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過於優先考慮本國軍隊的安全,甚至引發了盟國的不信任。
總之,漢斯在初次見到愛德華七世時,便迅速擬定了一個大致的計劃。
計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首先是第一階段,向英國人灌輸俄羅斯可能在與日本的戰爭中獲勝的危機感。
這一階段已經在他第一次見愛德華七世時,就已經透過故意炫耀般提起日俄戰爭而完成了。
至於愛德華七世是否認真聽取了他的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聽到了這個資訊。
接下來是第二階段,確保俄羅斯至少不要輸給日本。
按照原歷史,俄羅斯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上,都會百分之百地輸給日本。
就算讓俄羅斯使用拖延戰術以致日本破產,但只要俄羅斯內部存在“血腥星期日”這顆定時炸彈,俄羅斯獲勝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如果俄羅斯失敗,他的努力也將化為泡影,一切都將歸零。
因此,俄羅斯絕不能輸,即使是平局也好,絕不能敗給日本。
雖然海上可能不行,但至少在陸地上必須如此。
陸地上是俄羅斯,海上是日本。
這便是英國人所喜歡的平衡之道。
但俄羅斯是否會按照他的意願行動,並無保障,因此他必須親自前往俄羅斯談判。最後,他透過與俄羅斯帝國的財政大臣維特的交易,終於完成了第二階段的目標。
然後是第三階段——挑撥離間。
“俄羅斯帝國?怎麼會提到俄羅斯?”
“幾個月前,我和海因裡希王子一同訪問了俄羅斯,海因裡希王子的夫人伊蓮妮王妃想見她的妹妹,也就是亞歷山德拉皇后。我正巧陪同二人同行。”
漢斯用一種彷彿要揭示重大秘密的隱秘語氣繼續說道:
“當我拜見尼古拉二世陛下時,沙皇私下請求海因裡希王子,希望能購買德意志帝國的武器。”
“什麼?”
“等等,難道前些日子在遠東俄羅斯發現的德國製造武器,真的是德國賣給俄羅斯的?”
顯然,阿瑟·貝爾福受到了震驚,他不由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