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殖民地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與其掠奪殖民地,不如透過貿易賺錢,從經濟上來看更加划算。
正因如此,19世紀帝國主義風潮席捲全球時,殖民地擴張的活躍更多是出於激發愛國心和轉移對體制不滿者注意力的目的,而非經濟原因。
“甚至連英國除了印度以外的殖民地都被傳說是賠錢貨。”
當然,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時代的變遷,主張讓殖民地獨立的人道主義聲音逐漸增大也是原因之一,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無法承擔殖民地的維護費用而放棄的。
像隔壁法國那樣,像個哭鬧的孩子一樣死死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嘗試也確實存在。
不過,這些嘗試最終導致了什麼結果,大家不用多說都知道。
“說實話,比起殖民地,不如在經濟上讓其依附,然後長久剝削更加划算。”
當然,這只是漢斯的個人看法。
而且,從軍事上來說,殖民地的存在也未必是好事。
因為除了本土外,還需要保護的地方呈指數級增加。
比如說,一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無法對德意志帝國取得優勢,就是因為英法的軍事力量因殖民地分散到了全世界。
反過來說,殖民地較少的德國能夠將更多的力量集中於本土。
當然,即便當時漢斯提議立即讓殖民地獨立,也只會被當成瘋子看待,因此他並未將這些話說出口。
即使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狂潮依然未曾消退。
“不管怎樣,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絕不是一個好選擇。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其他部族的反感,甚至將他們也推向敵對的立場。”
“嗯,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是的,他們看到赫雷羅人被屠殺,會認為自己也有可能遭遇同樣的命運。”
實際上,儘管特羅塔將赫雷羅人見一個殺一個,但西南非洲殖民地的戰爭並未結束。
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發生後,曾協助德國軍隊的亨德里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看到德國軍隊的殘暴行為感到震驚,於是發動了反叛。
“就算納馬人與赫雷羅人關係並不好,也如此做了。”
在21世紀,非洲經常因為部族間的衝突而頻繁爆發內戰,但在20世紀初,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就在幾年前,由亨德里克·維特布伊領導的納馬人不僅反抗德國,還會攻擊流浪而來的赫雷羅人。
而當時領導西南非洲殖民地防衛隊的總督洛伊特溫和塞繆爾·馬哈雷羅曾聯手對抗納馬人。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真是一件充滿諷刺意味的事情。
曾反叛德國的亨德里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成了德國的盟友,而當時與德國並肩作戰的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卻成了德國的敵人。
“總之,除非面臨最糟糕的情況,否則絕不能採用焦土戰術。這樣對德意志帝國和西南非洲殖民地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儘可能摧毀赫雷羅人的鬥志,促成談判是最優解。”
“沒錯,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理想的情況。”
然而,可惜的是,漢斯的願望並未實現。
幾天後,從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那裡收到的回覆是“Nein”。
拒絕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