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齊爾斯基也看出情勢不妙,勸漢斯暫且退讓。
然而,漢斯似乎不願就此罷休,儘管弗朗茨·約瑟夫的神情已顯不悅,他依舊再次開口。老皇帝見狀,眉頭緊蹙,對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敢於如此無禮感到憤怒。
“陛下,德意志帝國曾在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即便奧匈帝國因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問題導致三國同盟破裂,仍始終堅定支援奧匈帝國。”
雖然......當時三國同盟的破裂部分責任在俾斯麥,但漢斯並未特意指出這一點。
“而如今,奧匈帝國在未與德意志帝國進行任何協商的情況下,公然違背柏林會議的協議。儘管如此,德意志帝國仍願意出手相助,然而奧匈帝國卻對同盟的信義置若罔聞。我們德意志正因奧地利的緣故,再次面臨與俄國的衝突風險!”
“此事我們已與俄國進行過協商......”
“您說的是那些根本無法兌現的協商嗎?”
漢斯提高了聲音,本想辯解的奧匈帝國外交部長阿洛伊斯·馮·埃倫塔爾(Alois Leopold Johann baptist Graf Lexa von Aehrenthal)被這句話堵得啞口無言。
奧匈帝國之所以能成功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完全是因為向俄國承諾會撤軍離開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的耶尼帕扎爾地區,並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
雖然這讓人想起了漢斯在日俄戰爭期間的手段,但此一時彼一時,局勢已然不同。
更何況,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關係並不友好(反而因波斯尼亞危機而惡化),最重要的是,因海峽開放而在摩洛哥危機中吃盡苦頭的英國,絕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事實上,在歷史上,在修改《柏林條約》解決波斯尼亞危機時,最終阻止俄國透過海峽的正是英國。
而現在經歷了摩洛哥危機的英國,恐怕只要聽到“海峽”二字,就會如同被踩到尾巴的吉娃娃一樣狂躁不已。
‘若俄國得知自己被奧匈帝國欺騙,恐怕會十分‘高興’吧。’
“......對於此事,我們自有解決之道。即便俄國再憤怒,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這次吞併的既成事實。”
“是啊,眼下或許如此。但這無疑會讓奧匈帝國與俄國的外交關係跌入更深的谷底。”
確實,在歷史上俄國因奧匈帝國的欺騙憤怒不已,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退讓。
不過這段積怨並未消散,反而在未來成為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導火索之一。
“陛下,懇請奧匈帝國展現出對同盟的忠誠,以回應德意志帝國的信義。只需在義大利問題上稍作讓步,德意志帝國必定會全力協助奧匈帝國解決此事。”
“哼,不過是僥倖得封貴族的小鬼罷了。你個連父母是誰都不清楚的卑賤血統,竟敢在朕面前大放厥詞,妄圖教導朕?”
“!”
“叔叔!”
“陛下!”
面對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對漢斯的侮辱,斐迪南大公與齊爾斯基大使驚愕不已,紛紛出聲抗議。然而,老皇帝卻冷冷地下達了逐客令。
“好了,退下吧。”
“是,那麼,容我改日再來拜訪。”
然而,漢斯依舊神色平靜,微微低頭行禮後,轉身離去。
咔噠——
但就在轉身離開之際,漢斯那雙冰冷的眼眸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冷冽兇光。
——————
晚上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