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太滿意,但也只能這樣了。只要英國和德國退出摩洛哥,我們法國也會撤退。”
德爾卡塞外長嘆了口氣,點頭同意。
反正雙方都不希望戰爭爆發,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至於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協議問題......”
“那件事,我會再向陛下稟明一次。”
維特這麼回答了。但鑑於俄羅斯犯下的那些事,協議條件恐怕會比原本更加不利。
至少,附帶的蒙古已經確定會被剔除。
“這次希望決策不要再拖延了。”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至少在今年之內會給出答覆。事到如今,我相信不會再有人說些無稽之談了。”
面對里希特霍芬外長的這番話,維特如此回答,並向一旁的別佐夫拉佐夫投去冰冷的目光。
如果一開始別佐夫拉佐夫不是為了個人私利無謂地固執己見,黑海艦隊根本不可能出擊,日俄戰爭也早該結束了。
“呃......”
別佐夫拉佐夫顯然明白這一點,因此面對維特冷若冰霜的目光,只能別過頭,露出一副死氣沉沉的表情,無法反駁。
就這樣,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結束了。
與艱難的會議過程相比,這樣的結局未免顯得過於荒唐和平淡。
但正如之前所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儘管曾發生過四國艦隊間的交戰,但無論是漢斯,還是其他人,都不願再讓事態進一步擴大。
更何況,各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首先,已經與日本開戰的俄羅斯自不必說;而法國,作為與俄羅斯結盟的國家,不僅因盟友惹事而被拖累,甚至成為了主動開戰的一方,因此也不可能強硬。
英國方面,由於這次事件已與法國和俄羅斯徹底交惡,自然不願進一步刺激兩國。而德國本來就只是隨英國而來,受到的損失最小,也沒有擴大戰事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德國、英國、法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想因為荒唐的“波將金號叛亂”提前十年引發世界大戰。
因此,眾人一致決定將摩洛哥海戰這一愚蠢的行為定性為偶發事故,並翻篇。
“男爵,為了英德兩國的未來,我想我們很快就會進行緊密的談話。”
離開會場時,阿瑟·貝爾福湊近漢斯低聲說道。
看來,貝爾福和英國人透過這次事件,已經徹底下定決心選擇站在哪一邊了。
“話說回來,羅傑特溫斯基上將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這次之所以能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正是因為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的英勇犧牲,使損失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然而,羅傑特溫斯基上將自己恐怕難逃責任。
不論事態如何發展,沙皇都不會輕易放過他。畢竟不僅未能事先阻止“波將金號叛亂”,他還舉起白旗向敵人投降,讓俄羅斯帝國的顏面盡失。
在這種情況下,最壞的可能是,上將回到俄羅斯後,被迫以不光彩的方式脫下軍裝。或許,在此之前,他會主動引咎辭職。
“或許我得考慮寫一封請願書,向尼古拉二世懇求寬恕羅傑特溫斯基上將。”
漢斯默默地這樣想,抬頭望向天空,臉上滿是複雜的神情。
從結果來看,德國的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這一結局著實讓人感到五味雜陳。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帝國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無果而終,隨著時間流逝,又一個冬天悄然來臨。
然而,俄羅斯帝國的人民仍在因看不到盡頭的戰爭而飽受苦難。
在摩洛哥危機之後,倖存的黑海艦隊艦艇在返回塞瓦斯托波爾之前瘋狂追捕在地中海遊蕩的“波將金號”,最終在克里特島附近海域成功將其制伏。
制伏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
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接納“波將金號”——這個不僅發動叛亂,還在摩洛哥海戰中引發重大事故的罪魁禍首。由於缺乏糧食和飲用水,船員們之間爆發了內訌。
雖然仍有一些人堅持叛亂,但“波將金號”的大部分船員只是隨波逐流,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叛亂。因此,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
最終,佔據“波將金號”的船員釋放了被俘的軍醫和軍中牧師,並以不追究罪責為條件投降。而領導叛亂的瓦庫連丘克和馬秋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