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panzer)?”
“也許‘裝甲戰鬥車輛(panzerkampfwagen)’這個詞會更容易讓您理解一些。”
“裝甲車輛?難道是要像古代騎士那樣給汽車披上盔甲?”
說實話,還真有點類似。
漢斯翻開筆記本,簡單畫了一個坦克的草圖,遞給面露疑惑的施裡芬參謀總長看。
“這就是我設想中的坦克樣子。”
當然,不是英國的 mk系列那種初代陸上戰艦,而是參考了現代坦克的鼻祖——法國的雷諾Ft-17。
雖然他個人也很喜歡mk系列或法國的聖沙蒙坦克這些充滿男人浪漫的初代坦克,但既然已經知道坦克未來會如何發展,就沒必要繞遠路了。
更何況,那種陸上戰艦型的坦克速度慢、越野能力差,還價格昂貴,根本不適合量產。
事實上,mk系列中生產最多的mk.IV坦克僅生產了約 1200輛,而雷諾Ft-17在1917年至1918年戰爭結束的一年間卻生產了約3400輛。
“這看起來和我所知道的汽車完全不同。還是說,是因為你那災難性的畫技導致我看不出來?”
“咳咳,重要的並不是外形,而是效能,不是嗎?”
面對施裡芬半開的玩笑,漢斯干咳了一聲,然後儘量簡單地向他解釋了坦克的特點。
“首先,車體要覆蓋厚重的裝甲,以防禦機槍子彈,並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擋炮擊。”
“嗯......這倒讓我想起,英國好像以前也造過類似的車輛。”
他大概指的是西姆斯摩托戰車(Simms motor war car)。
這是英國人弗雷德裡克·西姆斯(Frederick Richard Simms)於 1902年開發的,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輛裝甲車。
如果再往前追溯,義大利的萬能天才達·芬奇也曾設想過類似坦克的武器。
當然,那與現在認知的坦克形態完全不同。
無論如何,漢斯繼續說道:
“其次,安裝火炮和機槍來提供火力支援,並將炮塔設計成類似戰艦主炮塔的可旋轉結構,能夠實現全方向攻擊。”
“然後呢?”
“為了突破鐵絲網等防禦工事,並提升越野能力,使用履帶代替輪子。”
“履帶?”
聽到這裡,施裡芬疑惑地問道。漢斯點點頭。
儘管現在還沒有出現對後來的mk系列影響深遠的美國霍爾特拖拉機(holt tractor),但履帶技術其實早在更久之前就被髮明,並不斷改進。
尤其是1901年出現的倫巴德蒸汽伐木車(Lombard Steam Log hauler),它是世界上首個商業成功的履帶車輛,對確立現代履帶的形態影響深遠。
“很有趣,確實是個有趣的想法!如果用這種坦克作為先鋒突破機槍和鐵絲網,再讓裝備衝鋒槍的步兵跟進,那就不用像日本軍隊那樣堆屍山了。”
不愧是德國軍隊的頂尖頭腦,施裡芬立刻看出了坦克的價值,臉上浮現出燦爛的笑容,開始暢想未來。
實際上,坦克的誕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產生了深遠影響。
尤其是在西線戰場的最後攻勢——百日戰役中,協約國的大量裝甲部隊齊頭並進,讓德軍士兵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與恐懼。
‘或許,後來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坦克聞名,正是因為這段記憶過於深刻。’
無論如何,如果再能用飛機掌握制空權,從空中發動攻擊,並利用航空偵察為炮兵提供敵方位置,塹壕戰就不再是無懈可擊的防禦手段了。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以現在的技術,真的能造出這種坦克嗎?我對汽車不太瞭解,但這似乎相當困難吧?”
施裡芬的質疑是有道理的。
坦克這種東西堪稱汽車工程的集大成者。
就連漢斯也覺得,以目前的技術力,開發坦克並不容易。
畢竟現在的汽車還被視為上流社會的奢侈玩具,更別提坦克了。
汽車工業真正開始壯大,是福特公司推出福特t型車,汽車開始向大眾普及之後的事。
更何況還有批次生產和車體規格化的問題。
不過,這方面漢斯在自己的收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