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路德維希·馮·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這是大名鼎鼎的毛奇大將的侄子。為了區分兩人,人們常將叔叔稱為“大毛奇”,而侄子稱為“小毛奇”。
“毛奇的履歷的確不足以服眾,但皇帝對他頗為寵愛。如果沒有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參謀總長了。”
施裡芬的話沒錯。
在歷史中,毛奇確實憑藉皇帝的寵信接替了施裡芬成為參謀總長。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戰,他就搞砸了施裡芬計劃,被解除了職務。
不過,將施裡芬計劃失敗的鍋完全扣在毛奇頭上也不太公平。畢竟這一計劃本身就沒考慮到塹壕戰和全面戰爭,其根本就是一個冒險的構想。
“您對毛奇繼任參謀總長一職並沒有什麼異議嗎?”
“雖然他資歷尚淺,但作為參謀總長還算合格。我之後再介紹你們認識吧。”
施裡芬說著,從旁邊的包裡取出了一些東西,是一張被摺疊了多層的地圖。
“說起來,這次我正好想和你談點事。”
“談點事?”
“我知道你最近忙得不可開交,這次正好趁這個機會和你說清楚。不過要記住,這是機密,千萬別告訴別人。”
施裡芬用手指放在嘴邊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展開了那張地圖。
“這是地圖吧。”
而且,是一張標註了複雜符號和線條的歐洲地圖。
不用看,漢斯也知道這是什麼。
這是戰爭計劃的草稿,雖然還處於構想階段,但已初見雛形。
施裡芬開口了:
“我問你,如果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間爆發戰爭,身處兩線作戰困境的我們德意志帝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
施裡芬計劃(Schlieffen plan)。
這是傑出的戰略家施裡芬從1905年開始構思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爭計劃。
施裡芬將自己的經驗、才智以及畢生精力全都傾注在這個計劃中,因此細節上十分複雜。但如果要儘量簡單明瞭地概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如果三國同盟和俄法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德國極有可能同時在西線與法國、東線與俄羅斯開戰。
2.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軍計劃繞過法國的防線,透過比利時迅速擊潰法國。
3. 俄國方面則依靠與奧匈帝國的合作,以最小兵力牽制。
4. 在擊敗法國後,動用全部力量佔領聖彼得堡,擊潰俄國。
5. 最後的勝利和利益!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計劃。
而在實際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方也的確認為德軍會從阿爾薩斯-洛林方向發起進攻,因此施裡芬計劃成功擊中了法國的弱點。
‘當然,這只是在戰爭真的能如德國計劃進行的前提下。’
但現實從來不會完全按照計劃發展。
再完善的作戰計劃,一旦戰爭爆發,也會瞬間化為一紙空文。
而施裡芬計劃正好證明了這點。
“首先,速戰速決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戰爭一定會拖延下去。”
“為什麼這麼認為?”
“如果歐洲列強之間爆發戰爭,其規模將超出以往任何戰爭。各國會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手段,竭盡全力爭取勝利。”
全面戰爭(total war)。
歐洲人曾視為鄉間小事、不願直視的美國南北戰爭,將以更大規模、更慘烈的姿態重現。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既不是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的法國,也不是二戰時那短短六週就潰敗的法國。
當然,漢斯已經在做一些準備,也許能讓戰爭比原本的歷史結束得更早。但至少,必須拋棄“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將會爆發一場世界大戰,一場結束一切的戰爭。”
當然,實際上什麼也沒結束,但此時漢斯還是這麼說了。
畢竟對還未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提到“以後可能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未免顯得太超前。
更何況,施裡芬當時身體抱恙。
為了他的身心健康,漢斯決定暫時保留這些“劇透”。
“確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