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土的超固結狀態

超固結狀態是指土層在歷史上曾受過的最大固結壓力(前期固結壓力)大於現有自重壓力的狀態。此時,土層因受過較大壓力而變得較為密實,具有低含水量、低透水性及明顯的蠕變特性等工程特點。

在工程建設中,可透過室內試驗測定土層的前期固結壓力,並與現有自重壓力比較來識別超固結土。處理時,可採用灌注加固、鑽孔灌注樁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載力和穩定性,或挖除表層土壤進行重填。

灌注加固適用於地基土壤條件較差的超固結土場地,透過加固處理提高承載力。鑽孔灌注樁則適用於地質環境相對較好的場地,施工便捷且能承受一定荷載。具體選擇需根據工程要求和地質條件確定。

灌注加固的主要步驟包括地面處理、鑽孔、攪拌漿液、注漿和填充孔隙。鑽孔灌注樁則需要超長孔徑鑽機鑽孔,分段施工並注漿填充孔隙,確保樁身連線穩定可靠,最後進行質量控制和安全措施。具體選擇哪種方法需根據工程要求和地質條件確定。

灌注加固和鑽孔灌注樁在處理超固結土時的區別在於:灌注加固是透過注漿等方式增強土體強度,適用於地基土壤條件較差的場地;而鑽孔灌注樁是在樁位上就地成孔並灌注混凝土形成樁體,適用於地質環境相對較好的場地。

灌注加固施工流程為:地面處理、鑽孔、攪拌漿液、注漿和填充孔隙。而鑽孔灌注樁需先鑽孔,再吊放鋼筋籠,最後灌注混凝土形成樁體。兩者在施工流程和材料使用上存在明顯差異。

超固結狀態中的土形成原因多樣,主要包括:歷史上曾受過的固結壓力大於現有自重壓力;淺水環境中海洋侵蝕、冰川作用等引起的卸荷;膠結作用增強土顆粒化學鍵結合力;觸變過程中抗剪強度隨時間增加而增強;以及覆蓋土層剝蝕、地下水位變化等因素。

超固結狀態中的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歷史上曾受到過的壓力大於其當前所受的自重壓力或其他外部荷載。這可能是由於地質歷史上的各種自然過程,如冰川作用、侵蝕或沉積速率的變化等導致的。這些過程使得土體在某一時期受到了較大的壓力,形成了超固結狀態。

超固結狀態中的土形成的具體地質歷史過程是一個複雜而多樣的現象,它受到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質歷史過程:

一、氣候與植被變化

在第四紀時期,地球經歷了多次乾冷與溼熱(暖)的氣候交替。這種氣候變化對土壤的形成和性質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在寒冷時期(冰期),冰川廣泛流行,而在溫暖溼熱時期(間冰期),植被茂盛,氣候適宜生物活動。這些變化導致了土壤中物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作用的不同,從而影響了土的工程性質。特別是在溼熱氣候下,強烈的風化淋濾作用可以促進土層中粘粒的增加和高價鐵、鋁氧化物的富集,進而形成超固結土。

二、沉積與成土作用

沉積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基礎。在不同的沉積環境下,土壤可能經歷不同的壓實和膠結過程。例如,在淺水環境中,海洋侵蝕作用和冰川作用可能導致沉積物的解除安裝和重新分佈,從而形成具有特定結構和性質的土層。此外,成土作用也是土壤形成的關鍵環節。它包括有機質的積累、礦物質的分解和轉化等過程,這些過程可以改變土壤的組成和結構,進而影響其固結狀態。

三、上覆壓力與自重壓密

上覆土層的自重壓密是形成超固結土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沉積的土層不斷疊加在上層之上,增加了下層土所受的壓力。如果這種壓力超過了土壤本身的承載能力,就會導致土壤發生壓實和固結。在某些情況下,由於地表土層的剝蝕或地下水位的變化等原因,上層土壤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上覆壓力,但下層土壤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固結狀態,從而形成了超固結土。

四、其他地質過程

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其他一些地質過程也可能導致超固結土的形成。例如地震活動可以導致土壤結構的改變和重新排列;河流侵蝕和沉積作用可以影響土壤的厚度和組成;以及人類活動如建築、挖掘等也可能對土壤產生壓實作用。

綜上所述,超固結狀態中的土形成的具體地質歷史過程是一個複雜而多樣的現象,它受到氣候、植被、沉積環境、上覆壓力和自重壓密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塑造了地球上豐富多樣的土壤型別和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