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章 翁翊皇的失誤

所以眼下,翁翊皇只能透過澆口判斷砂模停止澆鑄的時機,

泥模和鐵模倒是可以結合澆口和冒口的情況進行判斷。

既然不能打擾翁翊皇,李國助索性也關注起了停止澆鑄的時機。

由於三個模具是在同時澆鑄,李國助一開始不敢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模具上,

目光不停在三個模具之間遊走,生怕一個不注意,有哪個模具澆過了頭。

他似乎忘記了,這件事根本用不著他操心,自有翁翊皇在管。

片刻之後,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但並非這事不用他操心。

原來在平戶鑄造那12門6磅銅炮的時候,

他記得工匠並不是直接把銅汁從煉爐裡引導進模具的,

而是先將銅汁從煉爐匯入一種用耐火材料製成的容器之中,再轉運到模具上方進行澆鑄。

這種容器叫做澆包。

他當時還專門問過工匠,為什麼不直接把銅汁從煉爐裡匯入模具?

答案是直接從煉爐引導銅汁進入模具是非常難以控制的。

而澆包可以方便地把銅汁轉運到合適的位置,並且能更好地控制銅汁的流量和澆鑄速度。

透過使用澆包,工匠們可以較為精準地將銅汁倒入火炮模具中,減少諸如銅汁飛濺、不均勻填充等問題。

同時,這種方式也使得操作過程更加安全,能夠避免因銅汁失控而造成的危險事故。

用鐵水澆鑄跟用銅汁澆鑄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並且由於鐵的熔點更高,鐵水溫度更高,就更需要用澆包保證澆鑄過程的安全。

如此看來,翁翊皇這麼做反而是不夠規範的。

但像翁翊皇這樣經驗老道的鐵匠,是不可能無緣無故打破常規的。

李國助注意到,翁翊皇在出鐵溝和導流槽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所以鐵水從導流槽進入模具時,流速就已經被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了。

況且三個模具鑄造的,是同一型號的3磅團炮,型腔的體積和形狀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同時進行澆鑄的話,鐵水應該是可以同時充滿型腔的。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從煉爐引導鐵水同時進入三個模具,是可以大大節省澆鑄時間的。

不過模具的強度、透氣性、導熱率等因素,可能導致鐵水充滿三種模具的時間出現差異。

砂模和泥模的透氣性較好,在澆注過程中,型腔內的氣體能夠比較順利地排出,使金屬液可以持續地填充型腔。

而鐵模透氣性差,型腔內的氣體排出受阻,會對金屬液的填充產生阻礙,使得充滿型腔的時間變長。

鐵模的熱導率高,金屬液在進入鐵模型腔後,熱量會迅速被模具吸收,導致金屬液的溫度下降較快,其流動性也會隨之降低。

相比之下,泥模和砂模的熱導率較低,金屬液在其中能保持較好的流動性,更有利於快速充滿型腔。

在澆注鑄鐵件時,在鐵模中,鑄鐵液可能在較短的距離內就因為冷卻而變得黏稠,難以繼續流動。

而在砂模中,鑄鐵液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從而更快地充滿型腔。

泥模和砂模的澆鑄時間也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

論透氣性,泥模稍遜於砂型,論導熱率,泥模稍高於砂型。

這都是不利於金屬液順利充滿型腔的因素。

而且泥模的強度也相對較低,在澆注過程中如果金屬液的衝擊力較大,可能會對泥模造成一定的損壞,妨礙澆注過程的順利進行。

李國助前世的大學專業是工業設計,有一些課程是涉及到鑄造工藝的。

比如《鑄造工藝學》、《鑄造金屬凝固原理》、《鑄造工藝及裝置》、《鑄造造型材料實用手冊》、《材料成形工藝》等,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鑄造學知識。

只不過現代很多普通高等院校只注重理論教學,嚴重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畢業後,很難快速地將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

這種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甚至還不如一些古代的工匠。

所以李國助今生在鑄炮的時候,還不得不經常請教一些大字不識一個的工匠。

不過經過實踐以後,他反而很快就消化了前世學過的一些知識。

這使他知道,這三個模具很可能是沒法同時完成澆鑄的。

翁翊皇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