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助全程都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考克斯的講解,生怕漏聽了任何一個字。
其他人也是一般無二,以至於考克斯的聲音在整個會場中清晰地迴盪,不受任何一絲雜音的干擾。
直到考克斯講完,停下來差不多一分鐘,其他人都還沉浸在思考之中。
這些話的內容實在是有點多,一遍說過去,除非是過耳不忘的異人,否則聽的再仔細,也難免會有遺漏。
就算全部記下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充分理解其中的內容。
好在李國助是穿越者,結合前世的經驗,只需稍加提點,就不難理解這些內容。
此刻他並不是在消化吸收這些內容,而是在考慮要不要在平戶發售股票。
必須承認,當時的日本在東亞的確是一個比較開放,且易於接受新事物的國度。
從商業政策方面來看,日本的朱印狀制度與英國、荷蘭的特許狀制度非常相似。
而且德川幕府是會給外國商人頒發朱印狀的。
李旦就持有德川幕府頒發的朱印狀,擁有在南洋貿易的特權。
荷蘭商館、英國商館也都擁有朱印狀,及其賦予的特權。
在這個前提下,南海邊地公司要向德川幕府申請在日本境內發售股票的特權,難度應該不會很大。
不過李國助考慮的倒不是獲取德川幕府支援和特許經營權的難度,
而是在考慮一旦開始在日本發售股票,會對南海邊地公司本身,及日本和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德川幕府的朱印狀也不是白拿的,而是必須要給德川幕府分紅的。
同樣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拿了英國政府的皇家特許狀,也是要給英國王室分紅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拿了荷蘭政府的特許狀,一樣要給荷蘭政府分紅。
歷史證明,這兩國政府從各自的東印度公司那裡都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荷蘭能在17世紀成為海上馬車伕,英國能在18世紀崛起為日不落帝國,
它們各自的東印度公司無疑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南海邊地公司一旦拿了德川幕府的朱印狀就很可能會變成“日本東印度公司”。
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持續擴大,利潤的持續增長,德川幕府從南海邊地公司得到的分紅肯定也會水漲船高。
日本國內那些看到利益的投資者說不定就會大量湧入南海邊地,
使之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這在李國助看來,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誠然南海邊地公司的最終目標,是要在南海邊地建立永明城邦。
而永明城邦能否成立,取決於南海邊地公司治下是否能有足夠的人口。
有了足夠的人口,就不僅可以立國,也可以在國內建立股票市場。
到時南海邊地公司只要停止在日本發售股票,終止與德川幕府的合作關係,倒是不至於淪為“日本東印度公司”。
問題是已經嚐到了甜頭的日本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嗎?
看看美國要獨立的時候,英國是怎麼做的,就不難預見了。
尤其當日本人在南海邊地的人口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時,永明城邦要立國就肯定免不了來自日本的阻力。
誠然歷史上,美國最終是打敗了英國,成功獨立了。
永明城邦要打敗日本,理論上是不會比美國打敗英國難的。
可問題是,這樣一個在人口中有大量日本人的國家,肯定不是李國助想要的。
此外還要考慮股份制可能對日本造成的影響。
在與德川幕府合作期間,日本肯定會看到股份制對經濟發展空前絕後的促進作用。
所以就算失去了南海邊地公司的股份,日本也很可能會組建自己的“東印度公司”,從而提前兩個世紀擺脫封建制度的桎梏。
這同樣也是李國助不想看到的。
所以想到這裡,李國助就已經在內心否決了在日本發售股票的打算。
可目前不在日本發售股票,還能在哪裡發售呢?
在李國助的內心深處,大明肯定是首選。
但要獲得明政府的支援,卻不可能像獲得德川幕府的支援那麼簡單。
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公司想透過向政府分潤海貿利益來換取支援成為一個難題。
“小少爺似乎是不願意在平戶發售股票啊?”
正當李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