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章 鄉村收筒爺奶笑,縣城驚豔飛魚耀

袁宏慶已是第三次組裝,手法已然十分嫻熟。劉正軒在一旁協助,待組裝完成,把相應的引水竹管安裝好,只是暫時不與水車連線,竹管下方設有支架。

之後,他們駕著馬車前往小山。小山雖說不高,但馬車卻無法上去。袁宏慶只好揹著其他零件跟隨著劉正軒爬山。

一路上,他們也碰到不少揹著建築原材料的村民,大家都面帶笑容跟劉正軒熱情地打招呼。

到達山頂後,他們將竹管接好,引到山頂空地指定的水池位置。水池引出兩個竹管,一個竹管供應山頂的作坊用水,另一個竹管引到山腰上的六個水坑裡。那些水坑之中已經堆積了眾多剝皮的構樹和竹子。待這一切連線妥當,劉正軒讓袁宏慶下山將水車接上,自己則前往山上檢視。

劉正軒在山頂稍作等待,便看到竹管出水了。他興奮地跑去山崖邊,大聲呼喊山下的袁宏慶告知山頂已通水。不多時,劉為民也登上山頂,劉正軒欣喜地說道:“村長,山頂已通水了,現在可以在山頂建造作坊了。” 他從懷裡掏出精心繪製的圖紙,滿懷期待地來到了村長面前。

在那張圖紙上,清晰地繪著五間平房以及一個構造奇特的沖水廁所。五間平房的結構雖說算不上覆雜,可那沖水廁所卻讓村長看得如墜雲霧之中。

劉正軒不慌不忙,極為耐心地講解起來,從汙物的排放路徑,到整個系統的運作原理,滔滔不絕,費了好大一番口舌,村長才勉強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臉上仍帶著幾分迷茫。

建築所需的材料,窯廠均有生產,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開工。劉正軒又鄭重地向村長交代,要在四個窯廠的區域挖掘一口水井,以此滿足廠區生產的用水需求。水井的兩個蓄水池,一個用於生產,一個用於生活,都需用燒磚的青磚和水泥精心砌造,務必要保證堅固耐用。

安排妥當後,劉正軒與村長告辭,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往下走。行至半山腰時,他瞧見那六個池子都已被水灌滿,桑木和竹子靜靜地浸泡在其中。他心裡清楚,這些材料還需再浸泡一個多月,才能進行後續的處理。

來到山下,袁宏慶早已駕著馬車在此耐心等候。劉正軒登上馬車,吩咐袁宏慶前往村頭自己購置的那片空地。他們所在的村子名曰清河村,村頭有一條二三十米寬的清河,河水奔騰不息,河面上那座石頭橋歷經歲月的洗禮,顯得有些破舊不堪,而村民們世世代代便是依靠這座石橋與外界保持著聯絡。

下了馬車,劉正軒帶著袁宏慶一路漫步,仔細察看。沿途路過的村民們,無一不懷著尊敬與敬畏的神情向他打招呼。

劉正軒在一處水流湍急的位置停下了腳步,讓袁宏慶做好標記,並神情嚴肅地說道:“回去之後按照之前的圖紙再打造兩套水車,另外打造幾個傳動軸,晚點我畫完圖紙再交給你。”

袁宏慶臉上綻放著笑容,毫不猶豫地回道:“好的二少爺,回去我立刻就開始幹活。”

劉正軒帶著袁宏慶又轉悠了一會兒,隨後便登上馬車,踏上了歸程。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期待著自己的精心規劃能夠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為這個古老的村莊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回到家中,劉正軒先用鉛筆全神貫注地畫出齒輪刀片的尺寸圖,那專注的模樣,彷彿是在創作一幅驚世的佳作。

畫完尺寸圖,他又埋頭於鏢師的日常訓練計劃之中。他依照前世特種兵的訓練方式,循序漸進,一筆一劃地編寫著訓練手冊、野外生存手冊等等。時間在他的筆尖下悄然溜走,一個多時辰過去,劉正軒的心裡漸漸泛起一絲煩躁。

他起身離開臥室,想要出去散散心。首先去了染布房,組長見他到來,趕忙上前彙報,織成的布匹已經染好不少。劉正軒認真地檢視了成品布匹,那滿意的神情宛如春日裡溫暖和煦的陽光,他告訴組長,染好的成品都交給管家入庫。隨後,他轉身返回屋內,叫來劉勇富。

“劉叔,找幾個做衣服手藝出色的繡娘來。”劉勇富不敢有絲毫耽擱,出門不一會兒便叫來了幾位繡娘。劉正軒拿出精心繪製的衣服圖紙遞給繡娘。幾位繡娘接過圖紙,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這衣服圖紙與大晉朝常見的樣式有些不同。不過好在她們技藝嫻熟,看了圖紙,很快便能領會其中的要領。

劉正軒鄭重其事地說道:“你們先去給來福和李在林各自做一套,做好之後拿來給我過目。”幾人領命,匆匆下去忙活。

剛得片刻清閒,劉正榮和劉正萍就蹦蹦跳跳地跑來找他,請教百位數的乘除運算。兩個小姑娘聰明機靈,劉正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