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章 馳風恆宇新途

在“太空經濟生態圈”蓬勃發展之際,大柱和小蓮敏銳地察覺到,隨著人類對太空探索的不斷深入,不同星球獨特的環境條件蘊含著巨大的科研和商業價值。而要充分挖掘這些價值,建立星際科研基地成為了關鍵一步。

於是,公司決定啟動“星基計劃”,目標是在太陽系內的多個星球建立綜合性科研基地。火星,作為距離地球較近且環境相對適宜的星球,成為了首個目標。但火星的惡劣環境充滿挑戰,低溫、稀薄的大氣、強烈的輻射以及複雜的地質條件,對基地建設和科研裝置的要求極高。

研發團隊首先攻克的是基地的能源供應問題。火星的太陽能強度較弱且不穩定,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難以滿足基地的能源需求。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創新,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的核能 - 太陽能混合能源系統。在白天,利用高效聚光太陽能板收集能量,同時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夜晚或惡劣天氣時,啟動小型核反應堆提供穩定電力,確保基地24小時不間斷執行。

解決能源問題後,基地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設計成為了新的難題。火星的沙塵風暴頻繁且風力強勁,普通建築材料難以抵禦。團隊經過反覆研究,利用火星本土的玄武岩等礦物資源,透過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種高強度、抗輻射且防風沙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製成的建築結構採用穹頂式設計,不僅能有效分散風力,還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輻射對內部人員和裝置的影響。

在科研裝置方面,為了適應火星的特殊環境,團隊對各類儀器進行了針對性改進。研發的火星地質探測機器人,具備更強的越障能力和適應複雜地形的移動系統,能夠深入火星的峽谷、火山口等危險區域進行取樣和分析。同時,建立了一套基於量子通訊技術的星際通訊網路,確保火星基地與地球之間的實時、穩定通訊,實現科研資料的快速傳輸和遠端控制。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和建設,首個火星科研基地“祝融一號”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科研人員匯聚於此,開展了一系列前沿科學研究,包括火星生命探索、火星氣候模擬、火星資源開發利用等。在生命探索方面,科研人員利用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和微生物培養裝置,對採集到的火星土壤樣本進行深度分析,試圖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在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中,成功探索出利用火星豐富的二氧化碳資源製取氧氣和燃料的方法,為未來大規模的火星移民和星際航行奠定了基礎。

隨著火星科研基地的穩定執行,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木星衛星——木衛二。木衛二被認為存在著巨大的地下海洋,可能孕育著生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然而,前往木衛二的旅程遙遠且充滿危險,需要更先進的星際航行技術。

公司聯合國際頂尖的航天科研機構,啟動了“星途遠航”專案,研發新一代的星際飛船。這種飛船採用了革命性的反物質推進技術,利用反物質與物質相互湮滅產生的巨大能量作為動力,使飛船的航行速度大幅提升,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抵達木衛二。同時,為了保障宇航員在漫長旅途中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發了一套先進的生命保障和心理支援系統。生命保障系統能夠高效地迴圈利用飛船內的空氣、水和食物,為宇航員提供舒適的生存環境;心理支援系統則透過虛擬現實社交、人工智慧心理輔導等方式,緩解宇航員的孤獨感和壓力。

在木衛二基地建設過程中,團隊面臨著極低溫度和強輻射的雙重考驗。研發出一種超低溫超導材料,用於基地的能源傳輸和裝置製造,確保在極端低溫環境下裝置的正常執行。同時,採用多層遮蔽結構和先進的輻射防護技術,有效降低了木衛二週圍強烈輻射對基地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努力,木衛二科研基地“歐羅巴之光”建成。科研人員在這裡對木衛二的冰層、海洋和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展開了深入研究。利用搭載的深潛機器人,成功穿透冰層,進入木衛二的地下海洋,採集到了珍貴的水樣和生物樣本。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人類對宇宙生命的認知,也為未來的外星生命探索和星際殖民提供了重要依據。

隨著星際科研基地的不斷建立和科研成果的湧現,百貨公司在全球的影響力達到了新的高度。但大柱和小蓮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們意識到,隨著人類在宇宙中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建立一個星際間的經濟貿易體系迫在眉睫。

於是,公司聯合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發起了“星際貿易聯盟”。制定了星際貿易的規則和標準,建立了統一的貨幣體系和信用評級機制。透過這個聯盟,不同星球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