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錢嗎?你有票嗎?”
然後搖了搖頭,揹著手回房了。
傻柱一臉的不服氣——
“我是沒有,好像你就有似的。”
不過他一邊往中院走,一邊也是撓著頭:“是該給雨水買個禮物,可,我買啥好呢?”
“可我也真的沒錢沒票啊,這怎麼搞?”
“傻柱!趕緊過來做飯!餓了!”
“誒,好嘞,來了!”
————————————————
時間來到8月,5號土豆再次成熟豐收。青年湖公園2畝地的土豆,一共收穫6212斤土豆,老規矩方平安等人完全沒有動手,農科院工作人員親自動手挖出來的,區ZF辦公室程主任親自到場指揮,畝產3106斤。
農科院的趙研究員也專程回來了一趟,他們那邊的實驗結果也出來了,他們在方平安這些土豆的基礎上所培育出來的,加上用了池塘水,以及跟普通土豆,不用池塘水,不同土質上種植對照結果已經出來了。
方平安這邊,花園子裡的土豆畝產3000斤,青年湖公園用東北黑土畝產3106斤,差別不大;
農科院新品種,在東北紅星農場以及其他乾旱地區,山林,鹽鹼地都試過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
1、方平安的土豆品種沒有太大的改良,但用池塘水育苗出來的土豆種苗,病害特別少;
2、農科院新品種用東北黑土加池塘水,基本可以保證3500斤的畝產量,不用池塘水則是1500斤的畝產量;
3、農科院新品種普通種植普通水則可以保證平均1000斤的畝產量。
總的算起來,新品種土豆算是培育成功了。
新村的池塘水,就相當於是營養液和化肥,大面積推廣不可能,但用來育種減少病害,是可行的。
60年土豆畝產量300斤可不是開玩笑的,實際上我國49年糧食畝產僅為68.6公斤(農業部資料引用,應該沒錯),直到65年才穩定在100公斤以上,82年突破200公斤,98年突破300,18年達到374.7公斤。
60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量,才78.1公斤。
所以,這個年頭培育出來穩定畝產1000斤(500公斤)的土豆新品種,那是一個極大的進步!
說誇張點,這要是全部普及了,說是功德無量都不為過。
(資料引用——60年GwYZF工作報告——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要求: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在十二年內,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三種不同的地區,分別達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這是四十條綱要的中心。)
當然,方平安一個人是做不了這個事情的,大規模培育,得靠農科院去育種和改良。
而且也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這是個長久的工作。
最後這一批土豆,6000斤被農科院給拉走了——代價是給新村6000斤的大米和白麵。1:1的比例,不可謂不高。
主要是方平安種植出來的算是1代種,他們農科院很方便把這些培育成2代種,所以這批土豆的價值,在他們眼裡非常高。
“那個,還有個事情跟方村長您交代一下,新村和青年湖的耕地,已經被劃為了國家級種子培育重點保護基地。”
“明年開始您交公糧的事情,就由我們農科院與糧站對接了。”
“啥?”
方平安懵了,這又是什麼情況?
政策怎麼說變就變了?
你們都給拉走了我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