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章 走親訪友

磨豆腐的場景:先把泡好的黃豆加清水放到專業機器中打成漿,聽發糕說更早的是石磨,純手工把豆子磨至出漿。出漿後,用細紗布過濾出豆渣,剩下香醇的豆漿,再把豆漿倒進一口大鍋裡煮至沸騰,這時發糕家裡的大人們都會給來看熱鬧的小孩兒們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先飽口福。接下來就是關鍵的一招——“點豆腐”,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點豆腐”的環節一般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能夠掌握好滷水跟豆漿的比例,做出軟硬適中的豆腐。隨著滷水入鍋,用勺子輕輕滑動,使其與豆漿充分融合,不一會兒,豆漿開始凝結,慢慢變成豆花,再將豆花盛到用白布鋪好的方形模具中,壓上石板,讓豆花中的水分充分排出,數小時後,方塊狀乳白色滿是豆香的豆腐便新鮮出爐了!吃了豆腐,都是福,因為吃的不僅是“年味兒”,也是祝福和懷念。李明和孫雅薇買了鮮嫩的漿水豆腐,就直奔下一個年貨去了。

,!

孫雅薇提醒著李明,春節美食怎能少得了炸貨。李明一想也對,似乎什麼食材與熱油相遇都會是一道美味。牛城內丘炸雞頭就成了兩個喜歡甜口美食的“小饞貓”的最愛了。“炸雞頭”乍一聽,會以為是一道大葷的菜,實際上它卻是一道特色麵食,跟真雞沒有半點關係,因為形狀酷似雞頭而得名。做法就是,麵粉和好放酵母醒發,加入雞蛋或清水調至糊狀,起鍋燒油,油熱後把麵糊分成小麵糰依次放入鍋中,小麵糰慢慢定型似雞頭,再炸至金黃酥脆就可以撈出了,盛到碗裡,一般還會拌上些白糖,外酥裡嫩,香香甜甜的。李明和孫雅薇在買了兩袋雞頭後,都偷偷的往嘴裡塞了一塊。坐在摩托車上,兩人捂著嘴一通咀嚼。“年味兒”就在這略微發燙的麵糰裡升騰著,在味下生津的美味中傳遞著……

最後,兩個“饞貓”矗在一家賣酥魚的攤位前,愣愣的看著玻璃罩裡的酥魚吞著口水。許久,李明看了一眼孫雅薇問道:“賣幾條吧?”孫雅薇聽罷,用力抿著嘴,興奮的點頭表示贊同著。平鄉縣歷史上屬於大陸澤,廣袤百里,滏陽河、老漳河等河流眾水交匯,因此常年水災,莊稼歉收,窮苦人家常常靠煮熟的小魚充飢。隨著生活的不斷改變,小酥魚的製作工藝越來越好,小酥魚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地方名吃,這就是以骨酥肉爛而魚形仍然保持完好著稱的平鄉酥魚。在平鄉縣,會做酥魚的村子很多,其中尤以豆莊酥魚最為有名,後來平鄉人把製作酥魚的手藝就帶到了牛城,於是牛城家庭餐桌上就又多了一道地方美食,而且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買上幾條酥魚。製作穌魚需要用文火燉6個小時左右,隨著燉制時間越來越長,鍋裡的魚味越來越香。魚燉好後,還需要靜置幾個小時放涼,這時你揭去薄膜,一鍋骨酥肉爛、滋味鮮美的酥魚就做好了。魚色澤金黃,體形保持完好,而裡面的刺都已經燉爛了,食之酥軟可口,刺和骨頭都可以食用,所以叫酥魚。李明騎摩托帶著孫雅薇,踏板上堆滿了採購的年貨,兩個人開開心心的去給孫雅薇的奶奶和姥姥家裡送年貨去了。

因為時至臘月二十三,在牛城一些經商背景的家庭會刻意在這一天宴請賓朋到家就餐,一起過個“小年”。李明作為早已被孫父視為“半個兒”的家裡人,已然成了家裡餐桌上的一分子。而小年夜中午的飯局就定在了孫雅薇的姥姥家,除了家裡人外,孫父還邀請了兩三位生意上的夥伴,高父和婁總自然就在其中。李明在告知父母中午要在孫家吃“小年飯”,晚上才能帶著孫雅薇回奶奶家吃飯時。李明父親說道:“到人家家吃飯要有眼力架,別跟大爺一樣什麼都不幹!”李明謹遵父親教誨,到了孫雅薇姥姥家以後本來要上手幫忙幹活,結果發現孫雅薇的舅媽們真是勤快至極,壓根不給家裡男丁進廚房的機會。自己又不是成人,無法參與客廳內長輩們的聊天。無所事事的李明只好和孫雅薇蹲坐於陽臺上,一邊聊著天,一邊消耗著家裡的各種堅果。孫雅薇家的“小年飯”分為三個用餐的區域,中間空間較大的客廳擺著一張可以伸展摺疊的圓形大餐桌,用於家中男性長輩們落座;而連線著大陽臺的主臥則是一張從飯店租借來的餐桌,用於家裡孩子們落座;女性長輩們除去幾位年長的女性外,都在廚房旁邊的餐廳就桌吃飯。這樣的分座方式,也代表著這個家族對於傳統觀念的極致追捧。

落座“小孩桌”的李明和孫雅薇倆人,跟開啟了“乾飯模式”一般,毫不在意形象的一頓猛炫。搞得孫雅薇的表妹急聲道:“薇薇姐~~你~你吃那麼快乾嘛?”小表妹這麼一說,同桌的兄弟姐妹也都陣陣竊笑起來。孫雅薇聽著頭也不抬的說道:“一會兒表姐和你明明哥哥吃完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