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香港廟街

如果想要了解香港的文化,一定要去到油麻地。而想要在一個地方盡嘗中西美食,那必須去油麻地和佐敦交界的廟街。廟街的夜市裡有最具港味的美食,也有著西式小點。李明在向酒店工作人員打聽清楚後,決定在孫雅薇到來之前先去“探路”。離開酒店在濱海巴士站坐車,不超過二十分鐘就到了天后廟附近。

李明覺得香港的小巴太方便了,除了小貴以外,別的沒任何缺點。因為是週六傍晚的原因,小巴車上多了一些去往缽蘭街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像是剛睡醒一般,癱坐在小巴車的座位上,不停地看著手裡的呼機。彷彿他們稍後會錯過一場重要的活動一般,看看呼機,又看看車輛的行經路線,嘴裡不停地抱怨著司機開得太慢。李明因為和其中一個年輕人對視,結果遭到了對方的言語“問候”。總的來說,這個時間乘坐小巴的人,沒有了白天上午時段的那種溫恭謙良,更多的是對周遭事物的厭倦不滿,甚至是不屑一顧。

廟街沒有夜晚。就像劉偉強在《廟街故事》裡所講述的內容一般,當尖沙咀的高樓漸次亮起霓虹燈時,廟街的一天才剛剛開始。李明沿著看似繁雜,但卻有序的街道前行,兩旁密密麻麻有幾百個檔位。有售賣手工藝品、日用百貨、服裝和書畫。來自歐美、東南亞等地的遊客熙熙攘攘,商販用多種語言吆喝叫賣,市井而充滿煙火氣。這裡是香港最著名的夜市,李明心想一定要讓孫雅薇來感受一次“廟街文化”。儘管地處鬧市深處,多年來,廟街一直以出售平價商品為人所知,在各種浪潮無情的衝擊下,廟街也正經歷著轉型與升級。

這裡有香港市民的青春記憶,裝滿了香港的過去,而廟街商販們與各行各業一道,也正努力奔向更好的未來。

當李明來到廟街牌坊,一隊大陸旅行團在此集合。團客們拿出傻瓜相機,根本不顧及旁邊商家和市民的眼神,對著目之可及的所有事物一頓拍照。隨後,在吆三喝四的叫喊中,這些遊客殺向了最近的“血拼之地”——玉器市場。當一名團客路過李明時,兩人無意識的擦撞了一下,那名團客則頭也不回的朗聲道:“對不起啊~!”說罷,就繼續和團友們高談闊論的離開了。李明笑了笑並不在意,繼續閒逛。

北海街、上海街、佐敦道和吳松街,四條街道包圍出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兩邊都是高高的唐樓,那破舊的樓面向人們訴說著這裡近幾十年的彷徨與茫然。唐樓中間,一條寬不過三米多的過道,兩頭各有一個紅色的中式牌樓,便是廟街。

廟街的白天並不顯山露水。水泥馬路上,三三兩兩堆放著塑膠棚布和鋼管。頭髮花白的老爺爺坐在涼茶鋪看報紙,不時有身穿紗麗的南亞女子經過。茶餐廳的早餐時間還沒有結束,一個三明治奶茶套餐,只需要不到三十港幣,比港島要便宜得多。往上看,唐樓正面的馬賽克瓷磚已經剝落不少,大大小小的燈箱廣告“旁逸斜出”,直伸到街道中間。一戶挨著一戶的“握手樓”上,居民自己用毛竹搭建晾衣架,曬著五顏六色的衣物,遠看宛如“舊衣批發市場”。

直到臨近傍晚時分,當挎著腰包的商販們陸續到來的時候,廟街的一天才算開始。他們從附近唐樓的倉庫裡,拖出裝滿貨物的推車,然後戴上手套,將堆在路邊的鋼管加以組合,支起杆子固定,搭出骨架後,再蒙上塑膠頂棚。二十分鐘後,一個個長約兩米,寬只有一米的檔口便出現了。天色漸暗,彌敦道的小巴站旁,下班的人開始排成長隊,霓虹燈閃爍,屬於廟街的時間到了。

檔口一家連著一家,除了三個十字路口外,所有的空間都被商販們佔據。李明路過這些檔口的時候,感受著這廟街的“吵鬧”,搖頭風扇的嘩嘩聲、大排檔後廚的鍋鏟聲、卡拉ok館傳出的粵語歌聲,伴著商販用擴音器播放的吆喝聲……廟街的夜嘈雜喧囂。來往的人群中,以歐美和東南亞面孔居多。他們左看看、右摸摸,盯著這些商品出神,不時掏出相機拍上幾張。還有一些則是成群的“古惑仔”和“南洋佬”,他們中領頭的人舉著手機,大聲吆喝著什麼。一些懼怕他們的商家,紛紛眼神躲避著。身著制服的巡警,慢悠悠的看著這一切。在他們眼中,只要沒事情發生,今天便可平安下班,回家盡享安樂茶飯。

廟街售賣的貨品,以日用百貨和服裝為主。髮箍、小手包、手電筒、冰箱貼,單價不過幾元到百元港幣。同樣的餐飲或服務,廟街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一些。在這裡,洗一整桶衣服,標價是十五港元,茶餐廳一個有肉有奶茶的套餐,只需要不到五十港幣。正因為如此,廟街一直被稱為“平民街”。很多旅行手冊上,都將這裡作為香港必去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