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楚州災情

“好像叫…叫什麼…竇娥來著!”老者思索了片刻後,徐徐說道。

還真是竇娥?

包拯吸了口涼氣。

二十一世紀,但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可能不清楚《竇娥冤》。

那是華夏四大悲劇故事之首,與《梧桐雨》《漢秋宮》《趙氏孤兒》齊名。

分別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紀君祥所創作。

而被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感天動地竇娥冤》了。

只是包拯沒想到,故事背景會出現在大宋朝,還被自己給遇上。

本來,對所謂的詛咒,包拯壓根就不信。

可聽到是竇娥的故事,反而信了幾分。

若楚州的旱情果真是因為竇娥的詛咒,那事情反而好辦了。

“大人不會真的相信是所謂的詛咒吧?”

瞧著包拯刨根問底,展昭不由問道。

顯然,展昭是不信這種荒謬之事的。

包拯清楚,他不知道《竇娥冤》的故事,所以也沒說什麼。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既然百姓都相信是冤魂的詛咒,咱們姑妄聽之,姑妄信之。”

“進了城後,再慢慢詳查也不遲,不必急於下定論。”

“是!”展昭回了一聲,也不再多言。

隨即,眾人重新上路,朝著楚州城而來。

很快到了城裡。

經歷三年亢旱,楚州城百業蕭條,民生凋敝。

除官員和富戶,百姓都在生死線上垂死掙扎。

楚州知州範統、通判馮文斌,得知欽差大臣駕臨,趕忙率領大小官員出衙門來迎接。

包拯一進州衙,便率先詢問災民的情況,著手調查是否有官員大發國難財,剋扣賑災錢糧。

畢竟發國難財的事情,歷朝歷代都會有。

官員打著賑災的旗號,將朝廷的賑災糧中飽私囊。

暗地裡將大米換成麩糠,這樣一來,錢就進入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國家有難,卻成了他們大發橫財的機會。

不過包拯目前倒是沒有查出什麼紕漏。

據通判馮文斌陳述,楚州共有十萬人口。

三年來,共死亡一萬六千人,逃離六千三百人。

朝廷為了應對災情,將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招募為兵,共兩萬餘人。

這是大宋朝應對災情獨有的騷操作。

就是每當發生不可抗拒的天災之時,朝廷都會將男丁招募為兵,直接成為朝廷的禁軍或地方廂軍。

而且北宋實行的軍制是終身制,一日為兵,終生為兵,與歷朝歷代的兵農合一有著很大區別,直到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法後才改變這一現狀,實行兵農合一。

這也是大宋的禁軍能多達八十萬,卻沒有戰鬥力的原因之一。

從短期上來看,這個辦法的確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災情,避免發生災害後百姓造反。

年輕力壯的都成了士兵,吃國家糧,地方上只剩下老弱病殘,就算想造反也沒有那個能力。

這樣一來,朝廷再撥款賑災,便能徹底穩住人心。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也就導致大宋朝的禁軍隊伍越來越大,給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

這就是貫穿有宋一朝冗兵、冗費,再加上冗官的三冗難題。

可以說,北宋的滅亡,就是因為三榮問題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

雖然歷史上,宋仁宗趙楨在慶曆年間,任用范仲淹、歐陽修、包拯、富弼等主持變革。

裁減冗員,取消恩蔭等,一系列節約財政的措施。

但一年之後就宣告失敗,條例被一一廢除。

宋神宗時期,富有雄心壯志的神宗趙頊,又任用王安石、呂惠卿、蔡京、蔡確、章惇等大力變革,解決三冗問題。

可結果也是半半拉拉,甚至還直接導致了新舊派的黨爭。

朝廷政令朝令夕改,百姓無所適從。

北宋又歷經短暫的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三朝之後,便被金國攻破汴梁開封,直接滅亡。

當下。

包拯聽完範統和馮文斌的陳述,對楚州眼下的情況也有了個梗概。

這二人還算有點良知,知道楚州災情嚴重,朝廷極為重視,不敢從中中飽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