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楨來到開封府。
包拯率領大小官員迎接聖駕入花廳。
“包卿,母后在何處?”
“太后在後院,只是心中有怨,不肯見皇上。”
“劉太后已故,母后還有何怨?”皇上不解。
包拯道:“回皇上,太后慘遭迫害,流落在外多年,心中有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太后和皇上母子連心,皇上只需好言撫慰即可。”
包拯心裡也很是無語。
眼看狸貓換太子一案已經落幕,自己大功告成了。
偏偏李宸妃在這個時候又鬧情緒。
鬧就鬧吧,還牽扯開封府幹什麼?
自己只是個府尹,管不了他們母子的內部事。
唉……這個開封府尹真是不好當啊,真是操碎了心。
“快帶朕去見母后!”
“遵旨!”
包拯一行人簇擁著趙楨,來到後院房外。
只見房門緊閉,趙楨心中一怔,趕忙行禮道:“兒臣前來迎接母后回宮!”
喊了一聲,不見動靜,趙楨又喊道:“兒臣前來迎接母后回宮!”
依舊不見回應。
趙楨又繼續喊。
咯吱!
終於,一連喊了三遍之後,房門突然開啟。
只見太后在婉兒攙扶下,緩緩走出來。
母子二人凝視良久。
趙楨立即跪地請罪:“兒臣迎接來遲,望乞母后恕罪!”
李宸妃卻沒有理會皇上,而是將目光看向包拯:“包卿,哀家問你,你執掌開封府,有教化黎民百姓之責,所謂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而不孝者,該當何罪?”
包拯聞絃歌而知雅意,心中不由一怔:“回太后,為人子而不孝者,該從重治罪,輕則杖責,重則問斬。”
李宸妃道:“那麼,哀家遭人陷害,流落在外多年,不知受了多少苦難,每日思念兒子,哭瞎了雙眼。”
“而兒子身為一國之君,卻不知有哀家這個母后,反認賊作母。”
“明知哀家冤屈,卻不予哀家申訴。”
“作為天子,又該當何罪?”
眾人聽到這裡,都是面面相覷,作聲不得。
展昭和公孫策甚至都替皇上捏了一把冷汗。
在他們眼裡,皇上對狸貓換太子一事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麼大一件事,都沒有引起朝廷的動盪,甚至都讓劉太后做出讓步。
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
如今,更是屈尊親自擺駕來迎接聖母,要仁有仁,要孝有孝,李娘娘還有什麼不滿意的,竟然要問罪皇上。
這不是明擺著給皇上難堪嗎?
在華夏文化中,雖說是百善孝為先,可皇上卻是一國之君,是一國之主。
即便是母親,在皇上面前,也要依禮而行,從沒有天子被問罪的先例。
李娘娘這麼做,委實有些太矯情,太過了。
“太后,自古法不加於尊!”
“沒有開罪天子的法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更何況,太后的遭遇皇上一無所知。”
“不知者不罪,更遑論是天子,太后還是跟皇上回宮吧!”
“不——”見包拯和稀泥,李宸妃態度卻格外堅決。
“一國之君,當以身作則。”
“孝不行,何以治天下?”
“沒有哀家,又豈有皇上?”
“正因是一國之君,是天子,故而更應遵循立法,奉行孝道。”
包拯也瞧出來了,李宸妃不過是想給自己找回點面子。
狸貓換太子,對她的羞辱太大,傷害性和侮辱性都極強。
皇上沒有幫她找回失去的尊嚴和場子,所以她才弄這麼一出,故意找皇上的難堪。
她覺得只有這樣,今後在後宮才會受到尊重。
看明白這些,包拯也就不覺得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母后說得對,總歸是兒臣的不是,母后如何責罰,兒臣都欣然領受,只要母后願跟兒臣回宮便好。”
趙楨沒有討價還價,因為他很清楚母后這些年的不容易,心裡痛恨劉太后。
而自己沒有給她鳴冤平反,反而厚葬劉太后,她心中的氣難消也在情理之中。
自己雖是一國之君,可也是人子,無論母后要如何責罰自己,也無可厚非。
李宸妃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