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寒冬,朔風凜冽。
御書房內,趙楨也冷得蜷縮起身體,卻依然忙碌於桌案。
“官家,開封府包大人求見,稱有要事相商。”忽然,陳琳進門通報。
趙楨一聽是包拯,便知定是為龐昱之事而來,心裡不由心虛,略一沉吟,便回了一句:“不見!”
並非真的不想見,而是他太清楚包拯的脾性,待會見了他,少不得又是一通“家國天下”“江山社稷”等大道理。
他也知道,對於龐昱之事,自己做得不對。
但他不想和包拯辯論。
與其聽他喋喋不休,影響君臣和氣,不如不見的好。
“是!”
陳琳聞言,轉身退出御書房。
“包大人,皇上不想見你,你……還是回去吧!”
包拯皺了皺眉:“皇上為何不見我?”
陳琳面露苦笑:“包大人這不是明知故問嗎?”
話音剛落,包拯大步朝御書房而去。
陳琳嚇得在後面直追:“包大人……包大人……”
包拯置若罔聞,幾個箭步闖入御書房裡。
趙楨看到包拯未經準允便闖了進來,勃然大怒:“包拯,你放肆!”
“皇上,恕臣魯莽!”
“但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皇上就算要降罪,也須聽臣把話說完。”
“請問陛下,為何不願見臣?”
原本怒氣的趙楨,被包拯一聲質問後,便蔫了一般,說不出話來。
良久才從嗓子眼裡擠出幾個字:“你沒看到朕正忙於公務嗎?”
“陛下不願見臣,只怕非是為此,而是不敢面對臣。”包拯直言不諱。
趙楨心知理虧,故不與包拯爭吵,率先堵住包拯的口:“包拯,若有事請奏,朕容你說,若是為了安樂侯之事,朕不想聽你的大道理,朕心裡自有主張。”
“臣正是為安樂侯之事而來!”
“你……”趙楨氣急,“包拯,你莫要蹬鼻子上臉,你當真以為朕捨不得殺你?是不是平時對你太過寬容,所以你以為朕可欺?”
“不!”
“臣從不這麼認為!”
“正因臣知陛下乃聖明君主,仁孝治國,善待臣子,善待百姓,故才敢直言犯諫。”
“陛下倘若想做第二個隋煬帝,那包拯只好辭官歸隱,包拯不想做亡國之臣。”
見包拯竟用辭官來威脅自己,趙楨神色大變。
又氣又急。
說實話,對包拯,趙楨是束手無策,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大宋離不開包拯,他也離不開包拯,可包拯的性格,往往又令人生厭,偏偏你還不能不用他。
“包拯,你難道就不能學一學范仲淹?”
“就不能體諒體諒朕?”
“朕也有苦衷,並非聖人,你不要用聖人的標準來衡量朕,朕做不到。”
“朕也有感情,也有私心!”
說到這裡,趙楨眼眶淚光點點,幾若要哭出來。
包拯見狀,心裡倒抽一口涼氣。
憋著一肚子的言語,硬生生都憋了回去。
生怕真把皇上給說哭了。
“我深知陛下的困境,感同身受。”
“包拯曾因公義而斬殺侄兒包勉,至今仍未能得到嫂孃的寬恕。”
“但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為了陛下的千秋大業,為了公道人心,臣不敢顧及私情,時刻提醒自己,絕不能忽視國法。”
趙楨聽後,感到羞愧難當。
他完全相信包拯的話,並且明白包拯為了大宋的江山,盡心盡力,犧牲甚多。
“包卿,朕並非昏君,明白你的苦心,但這一次……”
趙楨心中似乎也積壓了許多話,見包拯堅持己見,他終於吐露心聲:
“看在龐妃已有身孕的份上,能否放過龐昱,留他一條性命。”
包拯聞言震驚不已。
龐妃有喜了?
歷史上,宋仁宗趙楨僅育有女兒,未有子嗣。
因此,他與曹皇后將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為養子,名為趙曙,廟號英宗,早亡。
英宗之子趙頊,廟號神宗,推行變法,引發黨爭。
神宗之子宋哲宗趙熙繼位,繼續推行變法,亦不幸早逝。
宋徽宗趙佶繼位,昏庸無能,導致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