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章 在古代做官就是爽

是劉娥默許的。

丁渭及黨羽見小皇帝對包拯如此寵信有加,心裡越是嫉恨。

定遠縣。

得到嘉獎的包拯,也是欣然接受了。

只是沒想到,皇上的賞賜這麼多。

玉帶一條,白銀千兩,這樣的財富,普通人一輩子都花不完。

以大宋朝對文人的優待,在包拯看來,其實壓根就用不著去貪。

為何還有那麼多的官員,不擇手段的從窮人嘴裡奪保命的口糧。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歲月匆匆。

不覺三年過去,包拯任期已滿,回京待命。

朝廷也派了新的知縣來替任。

離任這天。

全城百姓夾道送別,甚至有些從十幾裡的地方趕來送包拯。

有的送雞蛋,有的送蘿蔔,有的送白菜…

百姓滿臉的不捨,淚流滿面,哭聲動天。

他們實在是捨不得啊!

雖然只有短暫的三年,可包拯一直鼓勵開荒、減免徭役。

一大半的佃農重新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吃上了一口飽飯。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包拯實行了青苗法。

不錯,就是王安石變法中最重要的一條——青苗法!

就是在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候,縣衙直接給沒有糧食的百姓借貸,等秋收之後,再連本帶息歸還。

而且縣衙只收10%的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貸少太多了。

這不但避免了無糧的百姓向地主去借高利貸,同時還給縣衙增加了一些利息收入,可謂兩全其美。

這也使得不足三萬人口的定遠縣,三年之內足足增加了三千人口。

這是隻有江南地區十萬戶的大縣才能擁有的政績。

雖說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而且青苗法也是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條變法,百姓被青苗法弄得民不聊生。

然而包拯心裡卻十分清楚,青苗法本身並沒有錯。

這個措施也絕對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只是王安石性格太固執,也不會用人,變法的時候被呂惠卿等小人利用。

使得原本一個利國利民的青苗法,最終成了百姓的負擔。

變法派為了政績,強行給百姓放貸,而且以放貸的多少為政績的考量,百姓能不憎恨麼?

當然。

那是全國性的變法,和包拯在定遠縣施行的青苗法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一個百里小縣,包拯能監管得到,也就不存在強行放貸的問題,一切都是百姓自願。

而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地主階級,對百姓來說,這就是仁政。

百姓能不感恩戴德?

他們捨不得包拯離開,就是擔心包拯一走,下一任知縣便改弦更張,又開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那他們這些平民百姓又回到解放前了。

但包拯也沒辦法,三年一排程是朝廷的規制,他左右不了。

也無法左右其他知縣不胡作非為,他也只是個知縣而已。

朝廷會給他安排去哪裡赴任,都還是個未知數呢!

若是升他為鳳陽府尹的話,一切就都好辦了。

“包大人,我們捨不得您啊!”

百姓掩面痛哭,見者傷心,聞者落淚。

展昭和公孫策無不動容。

這是他們有生以來見過最感動的一個畫面了,心中也是一陣不捨。

要不是朝廷有規制,他們願意一輩子都留在定遠縣。

可這些都不現實。

因為他們心裡也明白,一個定遠縣不能把包大人束縛住,天下有更多窮苦之人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