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道:“皇上放心,臣有十足的把握。”
這個問題,要是放在後世的話,但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原理。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木棍在吸收了水分之後,由於根部和頭部的密度不同,木棍兩端開始出現傾斜。
滿朝文武都驚呆了。
“快看,木棍的另一端下沉了。”
“哈哈,妙啊!不用想,這下沉的一端就是根部了。”
“包大人還真的做到了,不費吹灰之力就分辨出了頭尾,其才不可量也。”
“耶律將軍,你們大遼現在總該認輸了吧!”
轉瞬間,百官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紛紛傾向於包拯。
一些大臣甚至一掃先前的陰霾,變得得意洋洋,沾沾自喜。
遼國使臣的臉色卻猶如吃了大便一樣,難看到極點,面面相覷,半天都說不上一句話來。
耶律斜軫深知敗局已定,此刻若繼續辯解,只會顯得契丹人缺乏氣度。
他轉而恭維道:“皇帝陛下,大宋果真人才濟濟,大遼雖敗,卻敗得心悅誠服。”
言畢,他稍作停頓,嘴角勾起一抹戲謔的微笑:
“然而外臣實在不解,像包大人這樣的國之棟樑,即便是擔任宰相也綽綽有餘,為何僅屈居五品知州之職?這豈不是明珠暗投嗎?”
耶律斜軫此言可謂是一箭三雕:
第一,諷刺了大宋皇帝和太后用人不當;
其次,暗示呂夷簡佔著職位不作為,理應讓位給包拯。
這無疑是在挑撥離間;
第三,他將包拯樹立為典範,使其成為眾矢之的。
手段不可謂不狠辣。
大宋的君臣豈能聽不出他話中的深意,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朝堂上突然陷入尷尬的氣氛,包拯立刻察覺到了一絲不祥的徵兆。
這個問題,只有他自己回答才最為恰當。
若回答不當,難保宰相呂夷簡不會因此心生芥蒂。
以後他的仕途想要順風順水,無疑是痴心妄想。
官場就是這麼玄妙。
一句話可能讓你官運亨通,走向康莊大道。
也可以讓你跌落谷底,永無翻身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