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章 收張龍、趙虎

縣衙。

包拯回到大廳後,立刻召見縣丞吳能,命起草了一份公告,闡明鳴冤鼓的用途。

儘管內心充滿不滿,吳能也只有乖乖照辦。

實際上,吳能未曾預料到包拯會想出怎麼斷子絕孫的辦法。

他原本對廢除苛捐雜稅的舉措不以為然,未曾真正放在心上。

因為這類政令不過是隔靴搔癢,難以真正貫徹執行。

然有了鳴冤鼓,百姓便能隨時敲響擊鼓訴冤。

衙役想要從中索取額外費用,就難了。

鳴冤鼓一旦響起,整個縣城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這等同於包拯無形中增加了一個監察的耳目。

“看來包拯求的是虛名啊!”吳能暗自襯沉吟。

這與他的計劃背道而馳。

原本,他打算將包拯也拉下水,進入他們的陣營之中。

但觀察目前的形勢,包拯似乎並不貪財,一心求名。

這與大多數官員的想法都南轅北轍。

官員逐利者居多。

畢竟名聲只是虛無的東西,不能當飯吃。

有錢才是王道。

有了錢,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住豪宅,乘香車,納美妾。

至於名聲,是朝中高官所追求,而非他們這些芝麻小官考慮的範疇。

吳能現在也很糾結。

究竟是巴結包拯,還是與縣尉高智站在同一條戰線,和包拯死磕到底。

這關乎著他的前途和命運。

只要走錯了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跟著包拯混,就必須杜絕以往的聲色犬馬生活,過艱苦的日子。

這樣的話,才能得到包拯青睞。

反之,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絕不能讓包拯再繼續“胡作非為”,斷了自己的財路。

再三思索後,吳能選擇了前者,準備和包拯站在同一條戰線。

因為他很清楚,包拯是小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雖然當今的朝堂是太后劉娥垂簾聽政,小皇帝沒有權柄。

但太后年事已高,小皇帝早晚能親政,支援劉娥的那幫朝臣將來必然會被清理。

而包拯卻是皇帝趙楨的堅定擁護者,被外放只是暫時的。

一旦小皇帝親政,能不把包拯召回朝廷重用?

跟著包拯,他將來的前途也將會是一條康莊大道。

不得不說,吳能這個算盤打得很溜。

在一瞬間的頓悟之後,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連忙拍包拯馬屁:“大人巧設鳴冤鼓,方便了百姓訴冤,真乃前所未有的創舉,功德無量!”

以為這樣會讓包拯對他產生好感。

卻不知越是拍馬屁,就越讓包拯厭惡。

包拯並未表露,不動聲色:“吳大人過獎了,本官不過是模仿了登聞鼓的做法,趕緊去撰寫告示!”

吳能滿口答應,以為包拯已對他心生好感,心裡暗暗得意。

退出花廳,並立即撰寫告示,讓衙役在縣衙門口貼上。

告示一出,立刻吸引了不少路過的百姓圍觀。

“寫的什麼?”

大多數百姓不識字,並不清楚縣衙意圖。

識字的便自告奮勇,替大夥兒朗讀。

百姓得知原委,個個歡欣鼓舞,紛紛稱讚。

而人群中不知何時出現了三個粗獷的大漢,聽到告示內容,臉上露出笑容。

“看來咱們選擇投靠包大人,是正確的決定!”

三人朝縣衙走去。

“站住,幹什麼的?”值班衙役見三人模樣不善,趕忙止住。

“來見包大人!”馬漢回答。

“你們一個個長得賊眉鼠眼的,一看就不是善類,包大人可不是你們想見就能見的。”

衙役嘴角上揚,滿臉輕視。

三人本是江湖人,脾氣火爆,哪能忍受這樣侮辱。

“狗東西,說誰賊眉鼠眼?”張龍怒喝。

一巴掌把衙役打得人仰馬翻。

另一名衙役吃了一驚,舉棒便打。

張龍不躲不避,伸手格擋。

一聲巨響,水火棍斷成兩截。

衙役驚得目瞪口呆,宛如見鬼。

張龍順勢抓住斷棍,猛力一拉,衙役飛了出去,重重摔在地上,動彈不得了。

三人得意一笑,大步進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