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賢王雖然不參與朝政事務,但不代表沒有權柄。
他乃是太祖趙匡胤的第八子。
傳聞當年太宗趙光義篡奪皇位,殺了兄長,史稱“燭影斧聲”!
但太宗為了掩蓋真相,籠絡人心,以表明自己“兄終弟及”的合法性,遂將唯一沒死的皇子趙德芳奉為賢王,賜打王鞭。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輔佐朝政。
而真宗趙恆駕崩後,又囑咐八賢王輔助皇上趙楨,制衡劉太后,防止她權力過大。
這也是劉太后一直不敢篡奪皇權的主要原因,而非懼怕揹負什麼罵名。
作為執政者,誰能不清楚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理,歷史乃是勝利者所書寫。
而包拯和八賢王的相識,是在包拯老家廬州的時候。
八賢王奉命去調查高麗太子遇刺一案,是包拯揪出了幕後兇手乃是遼國間諜。
遼國的目的,旨在挑起大宋和高麗的爭端,他好坐收漁利,趁亂南下奪取中原。
包拯破獲大案後,便得到了八賢王的高度賞識,尤其其剛正不阿的脾性,很對八賢王胃口。
隨即將包拯暗中引薦給皇上趙楨。
本意是要將包拯留在京城裡,輔佐天子。
當得知包拯遭到丁渭、夏竦以及龐籍的排擠,外放定遠縣,八賢王當時便想去朝堂為包拯討一個公道。
可礙於丁渭一黨的勢力龐大,皇上這邊的勢力又太弱,包拯留在京城反而不安全,所以才同意外放。
同時他也希望包拯能在地方上磨鍊一下自身的鋒芒,建立一些政績。
待到時機成熟之後,再找回京城,成為皇上的左膀右臂。
可沒想到包拯才到定遠縣幾天工夫,就捅了這麼大一個簍子。
得罪了吏部尚書皮倫不說,還得罪了鳳陽知府賈至及。
“這個包拯,性格是一點都沒變,還是太嫩了,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變通。”
八賢王暗暗嘆氣。
當然,這也不代表他反對包拯殺惡霸。
只是覺得他不夠圓滑,死腦筋!
眼下事關包拯的生死,他若是不出面的話,包拯的烏紗帽只怕是難保了。
以皇上現在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抗衡劉太后和丁渭一黨。
隨即換上袞龍袍,拿了皮熊的罪狀,徑直進宮來面見皇上。
御書房裡。
聽聞八賢王求見,二十歲的趙楨喜出望外,趕忙叫宣。
對於這位皇叔,趙楨心裡清楚,他其實才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
自己能夠做皇上,乃是因太宗奪權。
可為了穩定大宋朝局,八賢王從來沒想過要討回自己的皇位。
在他眼裡,大宋的江山是趙家的。
相比整個國家社稷安危而言,自己做不做皇帝,無足輕重。
更何況,當今皇上對自己禮敬有加,仁政愛民,是個難得的好皇上。
看到皇叔來到御階下,趙楨趕忙迎出門外,率先開口道:“皇叔怎麼有空來看朕。”
“老臣已許久沒有進宮,特來看看皇上可否荒廢朝政。”
趙楨忽然嘆了口氣,道:“朕自從登基以來,一日不敢懈怠。”
八賢王點點頭:“那就好!”
趙楨隨即賜座,命太監奉茶,聊了些家常。
八賢王也不繞彎子,直奔主題:“皇上,老臣今日來,一是為了看望皇上,二來嘛,是為了包拯。”
“包拯——包卿他怎麼了?”
八賢王沒有解釋,而是將皮熊的罪狀直接遞給趙楨,“皇上還是自己看吧!”
趙楨本是個愛民的天子,一生都奉行仁政,當下看罷皮熊罪狀,當場氣得拍案而起。
“這些地方豪強,簡直膽大妄為,如此坑害百姓,草菅人命,若非包卿,這定遠縣百姓還不知受多少罪!”
八賢王道:“皇上,包拯殺皮熊固然做得對,可那皮熊乃吏部尚書皮倫的侄子。包拯不經上奏,便殺了皮熊,皮倫豈能罷休,老臣擔心……”
趙楨眉頭一皺:“皇叔是擔心皮倫陷害包拯!”
“不錯!”
“那皮倫丁渭死黨,深受母后重用,他若參奏包拯,當何以處之?”
“皇叔也知道,幕後垂簾聽政已有七年,朝政均不由朕做主,朕雖是天子,可說的話,無足輕重。”
說到這裡,趙楨露出一絲無助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