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各位小夥伴的支援!你們實在太可愛了!!!
其實大家從《荊州亂》的卷首語就能感覺到,小王同學將要面臨的困難挑戰要比第一卷大得多。
我知道有些小夥伴希望看小王立即抹除所有弱點,原地起飛,走上巔峰,敵人一跳,反手按死;反派一碰,碾壓成塵。
這麼寫倒是輕鬆,但意思不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於更艱險之中開出一條路來,說不定別有一番風味?
很多時候,過程遠比結果有趣。
小王同學是“活在南朝”,這個“活”字很重要。
我想借由小王的經歷來為小夥們展現一次沉浸式的穿越之旅,不是急急忙忙地向前趕,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南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那個時代的飲食、文學、宗教、政治、風俗等等。
儘量做到一物之微,皆有所本;一餐之細,必有所據。不說拿出寫論文“昇天入地求之遍”的狀態,但絕對正襟危坐,“閉門人海恣冥搜”,不存在敷衍文字的現象。
我在寫的過程中也在澄清一些網路上流傳的歷史謠言,不過這些謠言實在是太多了。我一是澄清不過來,二是我對這種謠言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上次說過一個辨別謠言的方法。這次再說一個。
如果碰到看起很懷疑的論斷,那就可以問一句“典出何處”。
所謂“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一分證據只能說一分,說兩分就過了。沒有文獻支撐(包括實物與文字),何談論斷?
歷史謠言一般分四種情況。
一是根本找不出文獻支撐,純是臆測。
二是結論擴大到文獻所能支撐的範圍以外。
三是隻能對文獻證據做膚淺式的理解,或是不知反證,或是孤證不立,或是不聯絡上下文,或是不考察證據出現的歷史背景。
四是沒有進行對文獻證據進行文獻學上的檢視。
前三者,大抵都不出“想當然”三個字。
因為此三字最容易產生謠言,但只要我們多想幾步便不容易被謠言所惑。
比如說“魏晉南北朝時鹽是專賣的”這個論斷。
真是這樣嗎?是魏晉專賣,還是南北朝專賣?南朝和北朝都專賣嗎?南朝宋齊梁陳每一朝都專賣嗎?每一朝中的每個年份裡,都在專賣嗎?
“專賣”又做何解?是隻算朝廷直營,還是包含官商合營?南北朝裡的專賣形式一直沒有變過嗎?用“專賣”兩字足夠囊括這麼長時段的鹽政政策嗎?
大家看,只要多問幾句,謠言的魅惑力就大大下降了。
至於第四點比較複雜。即便古代文獻中的證據也不能就此做準。比如要用宋代的文獻,去證唐代如何,就不如以唐代文獻證唐代。而唐代文獻本身之間,也有性質差別,要根據寫作時間的遠近,文字體裁的不同,創作傾向和目的等等要素來做綜合判斷。
再進一步,甚至有時候正史未必比小說要“真”,小說故事情節雖然是假的,但它卻能反映出某種“真實性”,比如曾經流行的某樣情緒,某種觀念,甚至某個謠言,都折射出當時的某種“真實”。而正史則時有修飾避諱之辭,這就需要用其他文獻來與“正史”進行“互動”,從文字的“修辭”與“縫隙”處發現隱秘。這個話題談起來一個學期都擋不住,就不說了。
最後我寫一下這本書的寫作緣起,作為本章感言的收尾,不過小夥伴們容我偷個懶,這次就不加註解,也不俗易字句了:
劉宋之季,桂陽王休範起兵尋陽,挾上流雷霆之勢,欲逞窺窬之望也。
當此之時,都下寒心,莫有固志。訛言兵頓新亭,士庶詣壘投名者千數。
齊高帝憑城撫眾:“身是蕭平南,諸君善見觀。”
當時風采,至今使人傾想。
每讀史至此快意處,夜窗默坐,影事上心,若見慶之軍孤,侯景內寇,未嘗不扼腕振臂,拊心嘆息。
惜哉,曩時之不可復追。
英雄無覓,陳跡猶存。每覽王在晉所撰《歷代山陵考》,稱羨不已,至負笈古都,早有尋幽之志。
後遊丹陽,覽六朝石刻,訪微徑於草木,快年少於浪遊,頗饒蕭然自遠之趣。
舊傳桓溫拜高平陵,簡文向遂靈見,溫但稱“臣不敢”而已。既謁齊梁帝墓,若遇此事,必臨風摹寫,以酬襟情。
然水天閒話,久落人間;京華舊夢,豈可復溫?
天祿麒麟雖在,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