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我家故物!

杜三爺茫然:“這......明白什麼?”

王揚面露倨傲之色:“此為‘洛生詠’,乃中原正音!自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能做此音者少。江南士族雖多,卻只能作‘吳語’而已!可於我而言,此乃我家故物,何難之有?”

南朝士族分為兩部分,一是五胡亂華之後,從北方遷徙過來的中原望族。因為僑居江南,所以稱為“僑姓”。比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都是僑姓的代表。

另一部分是從東吳時代起便世居江南的本土家族,他們被稱為“吳姓”。

士族內部一直存在一個鄙視鏈,即僑姓瞧不起吳姓。不僅瞧不起他們的血統、文化、學問,就連口音也瞧不上。所以儘管已經混居多代,但還是有一些中原舊族,堅持學習北音,不願被吳語同化。

可隨著時間推移,南北音交融混合是不可避免的事。在這樣的趨勢下,“洛聲詠”便成為一種較為獨特的“技能”。

“洛生詠”指的是東晉之前,洛陽太學生吟詠儒經時用的標準雅音,一般士族子弟根本不會,只有那些出身正統又有家學傳承的僑姓高門,才能薰陶出會“洛聲詠”的子弟。

王揚可沒機會被高門家學薰染,但他卻接受過現代學術訓練。陳寅恪先生曾在《從史實論<切韻>》中指出隋代韻書《切韻》代表的是東晉南渡以前,洛陽舊音的系統。所謂“洛陽舊音”,指的便是“洛生詠”的音讀。

所以王揚唸的“洛生詠”,靠的便是現在還沒有問世的《切韻》一書,雖不能完美復現標準洛音,卻也相差不遠。

一來時代已遠,北音傳承不正,洛聲詠本來就難得正宗。二來杜三爺既非音韻學大家,也非僑姓大族子弟,哪懂分辨什麼洛聲詠?

不過他聽過北方話,也聽說過僑姓士族對所謂“中原正聲”的推崇,所以還是被王揚的這番“朗誦表演”給震住了。

更重要的是,

這種談判時候突然吟詩,直當滿座無人的派頭,真他孃的有大士族的氣派啊!

————————

注:用“洛生詠”震人可不是王揚的特例。當年桓溫設鴻門宴,廣設甲兵,以脅朝士。謝安當眾作洛生詠,桓溫“憚其曠遠,乃趣解兵。”(《世說新語·雅量》)還有作者說裡引的《南齊書》的史料,山獠準備殺張融吃肉,張融“作洛生詠,賊異之而不害也。”也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