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章 三道難題(中)

“先生。”

“先生?”

王揚連叫兩聲,才讓庾易緩過神來。

“我這辦法行嗎?”

“甚妙!甚妙啊!之顏,我再問你一個問題——”

庾易迫不可待地就要發問。王揚忙道:“先生,常平倉的事......”

“這個好說!你看看下面這個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庾易本來沒打算問王揚第二個問題,但王揚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把第二個難題拿出來試試水,這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要難,能有辦法最好,就算解決不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王揚見庾易這麼說,也只能繼續聽下去。

“這是......這是我另一個朋友遇到的問題。今年南廣郡蒙山下發現了一座銅山,乃前漢鄧通舊時鑄錢處。朝廷為此特意從少府分出一整批制錢官吏和工徒,派到南廣,設錢署衙司,專門負責開採鑄錢。可幾個月下來得錢不過千萬,但耗費成本幾乎與所得利潤相當!

從人員開銷到置辦器具,再到建廠、僱工、採礦、熔銅、開砂,幾乎步步是坎坷!每一步都在撒錢!還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幾個月下來,耗費不僅不減,反而漸有加大的趨勢!現在鑄錢的速度已經趕不上花錢的速度了,要是再這麼下去的話,這錢鑄得還有何意義?如今朝廷除了放棄此銅山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別的辦法?”

庾易期待地看著王揚。

王揚想了一會兒,問道:“您朋友是郡太守?”

“嗯......比太守大一些。”

“州長史?”

“......之顏,你是又想到什麼好主意了嗎?”庾易見這對話與之前如出一轍,不由得期待更大。

“我這個主意需要朝廷同意,不是地方能決策的。”

“沒關係!只要辦法管用,我那朋友可以向朝廷請示!之顏你儘管說!”

“現在的癥結是成本高,成本高的原因其實主要是行政成本高......”

見庾易不解,王揚進而解釋道:

“朝廷派出那麼多人到偏遠地方,一來人員繁冗,二來不熟悉當地環境,三來天高皇帝遠,四來管理模式估計是原樣照搬京城官署,不會因地、因時、因事制宜,這麼一下來,多餘的花銷一定不會小,效率也不會高,不然像置辦器具、建廠這些都是前期投入,前期弄完了,後面的花費本應該逐漸減少才是,沒有越來越費錢的道理......”

庾易聽得連連點頭,心道這少年也沒見到章奏中的具體細節,但卻說得宛如親眼一般,並且一下就看出關鍵,這等體事察物的能力,可不是一般少年人能有的。

“......這是典型的活力不足。活力就是動力,就像一潭死水,沒有活力,靜止不動,那它只能乾涸發臭。所以要引進活水,有了活水就能激發活力,局面也就能為之一變——”

“之顏說的活水來自?”

“官府之外。”

庾易神色一變:

“此事斷然不可!鑄幣之權乃國家公器,豈能放與私人?《左傳》雲‘國不堪貳。’漢孝文聽下自鑄錢,故吳鄧錢遍於天下,而後有七國之亂。錢幣不專於國家,則地方做大。且私人鑄造,為求謀利,必雜以鉛鐵,損壞幣制。幣制一壞,其弊更深!其害更遠!前朝景和年間,盜鑄之風盛行,劣錢遂多。一千錢長不到三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故物價踴貴,鬥米至萬錢,市場大亂!所以即便那銅山幣場棄之不用,也不能放與私人!”

王揚解釋道:“不是放與私人,而是准許私人參與進來,名之‘官督商辦’。意思就是蒙山銅礦的所有權還是歸朝廷,但開採和鑄造環節,可以引入一家或幾家共同參與。參與者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士族。只要有足夠資金,有經營能力和經驗,並且願意與官府合作,就可以讓他們入場。由官府派監察人員,全程監督,糾察質檢,嚴明科條,這樣就不用怕壞幣制;把銅山的所有權和鑄錢的決策權握在手裡,就不用擔心地方做大,只要將每年鑄錢的收益分出一部分給他們就行了。”

官商合營分利的模式最早起於唐代,至宋朝大興。此時尚無這種觀念,之前王揚提出建常平倉、給士族分紅的想法時,其實已經有了官商合營的影子。只是常平倉不是專門做生意的機構,也不太涉及經營,更近於倉庫性質。而士族也只是出糧分收益,並不參與管理,所以庾易聽說時雖然驚奇王揚點子多,思路活,但並沒有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