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章 購扇

,街攤巷鋪,叫賣聲囂,好不熱鬧。

王揚帶著手捧荷葉包,正大嚼“白繭糖”的小阿五走進一家賣扇子的店鋪。

白繭糖是當時流行的甜食,大概做法是把糯米飯搗碎壓成餅,曬乾之後切條油炸,最後沾上糖粉,用荷葉裝著,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江米條”。

只是這一小包沒幾條的白繭糖居然要價二十三文!王揚之前看到一根舊馬鞭,才賣十文錢而已,不由得感慨這“江米條”真不便宜啊!(中古史料記錢數多雲xx錢,但其實xx錢就是xx文錢的簡稱,xx文錢也是當時習用,只是全稱使用的頻率不如簡稱高而已)

店家見王揚氣質不凡,衣著如士族,熱情向他介紹各種精緻羅扇,王揚之前看了好幾家,在這兒又看了一圈,終於確定此時摺扇尚未發明,心中有數。問道:“你們這兒可以定製扇子嗎?”

“當然可以,敢問公子想要定製什麼型別的扇子?”

王揚給老闆詳細描述了一下摺扇的樣貌,費了不少的口舌才讓老闆弄清這是個什麼東西,老闆大感費解:

“公子做這勞什子的物件幹什麼?這兒這麼多既美觀,又方便的扇子,不都比那物件好用?那東西扇起風來都不如蒲扇吧!再說本來就是扇風用的,為什麼要把它摺疊起來呢?”

“這些你都不用管。你就告訴我,能不能找到足夠堅滑的紙,別一疊一展間就撕壞了。”

“或許.....可以?只是這種硬紙一般很糙厚,上不得文人雅士的桌案。”

“沒關係,只是紙一定要是白色的,色澤要亮,要鮮白如雪!做這樣一把扇子要多少錢?”

“這......這小店沒做過,還要試做,這物料費,人工費都不少......”老闆說著瞧了一眼王揚,彷彿下定某種決心一般,“這樣吧,我也不多要,就兩百錢吧。”

沒等王揚說話,小阿五突然開口道:“公子,我就說去那家買,那家只要五十錢啊!”

老闆看著阿五純真無邪的大眼睛,不疑有他,臉上有些掛不住,問道:“是哪家?我跟您說,不少小作坊都習慣糊弄事,看著要價低,其實不會精心做的。”

王揚心中默默給小阿五點了個贊,拍拍阿五的頭,很自然地接話道:“可那家要兩天,我希望明天就能拿到。”

講價二人組編起瞎話來都不臉紅,可謂配合無間。

老闆忙道:“明天中午前就能做出來!”

“那我在你家做,給你四十錢......”

“你——”老闆正要發作。

只聽王揚續道:“每扇四十錢。做得好,一共三十把扇子就都在你家定了,要七天內做出,你做不做的到?”

——————————

注:1胡三省以為摺扇在南齊時已有,即“腰扇”,此觀點學界已駁斥甚明,不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參看週一良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楊祥民《扇子的故事》。

2【作者有話說】裡引的文獻,“舂之為粢”的“粢”字,中華書局2022年版作“左米右諮”,但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所以我用的是楊雄《方言》裡的“粢”字,異體同義,專指稻米磨成的餅。

3其實之前每一章下的【作者有話說】都會引一條和那章內容相關的史料,或與正文中的器物飲食相印證,或叩那章主題,暗示章中某個想法的來源,或表明章中所反映出的當時社會之禮俗風氣。

但系統不知道怎麼搞的,很多都沒放出來,問了後臺,說是直接發發不出,得改動一下才能行,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理,多加了個句號就放出來了,也是神奇。所以如果看到之前“作者說”中有“句號連連看”的現象,不要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