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道:“沒這麼簡單。如果要挑錯,巴東王的錯處多了去了,之前也不見有人揪著不放,這次為什麼鬧這麼大?”
王揚見謝星涵這麼說,便知有什麼內情,虛心道:“還請娘子指點。”
謝星涵本來就想借此事提點王揚朝局之事,免得他將來吃虧,此時詳細解說起來:
“我朝如今有兩位宗王有賢王之稱,一位是皇二子竟陵王,一位是皇弟豫章王。豫章王乃天子同母弟,天子待之甚厚。之前豫章王無子,天子便把巴東王過繼給豫章王為嗣。當時巴東王還沒封王,年紀幼小。豫章王悉心撫育,視如己出。後來豫章王連線生子,無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便請求讓巴東王還本宗。
或許是覺得虧欠,或許是因為豫章王的原因。巴東王一恢復皇子的身份便被封王,又遷中護軍,領京師宿衛,加散騎常侍,風光無二。散騎常侍冠帶貂蟬,出入宮省不禁,又有隨侍天子之責,故巴東王常入宮中伴駕,又隨駕出獵,天子賞其勇武,嘗言:‘此我家黃鬚兒也!’.......”
王揚心道:這黃鬚兒是曹操之子曹彰的“別稱”,史稱其臂力過人,能“手格猛獸”。皇帝用曹彰比巴東王,看來巴東王武力值確實可以。
“從巴東王歸宗,到任中護軍,到隨駕受寵,再到巴東王被彈劾,最後到巴東王出鎮江州,都發生在同一年,也就是永明六年。”謝星涵意味深長地看了王揚一眼。
王揚若有所悟,說道:“也就是說,巴東王歸宗之後遭人忌恨,所以被排擠出京?”
謝星涵沒有回答,而是忽然冒出一句:“有人說,參劾巴東王之事是太子在推動。”
“難道因為巴東王歸宗,太子擔心他有奪嫡之意?”
“倒也不是。以巴東王聲望絕對威脅不到太子。不過傳聞豫章王和太子不睦。即京師士人所謂的‘宮府有疑’”
“宮府有疑?”王揚為了融入古代以及更好地偽裝身份,和人交談時常引導話題,收集資訊,卻從來沒聽過這個詞。
“宮就是東宮,府是東府。豫章王是揚州刺史,鎮東府城。”
王揚一下就理解了。建康隸屬揚州,揚州刺史是相當於京畿省的省|長,豫章王以皇弟之尊統管揚州,有點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任開封府尹的意思。
再聯絡巴東王和豫章王關係......王揚明白了:“所以太子對巴東王出手,其實打擊的是豫章王的勢力?”
謝星涵不置可否,而是再次鄭重囑咐道:“所以,不要和巴東王走得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