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日軍的巡邏隊,成功地潛伏到了日軍炮兵陣地附近。在馮三航的一聲令下,突擊隊隊員們如猛虎般撲向日軍。
他們用手榴彈炸燬了日軍的火炮,那一聲聲巨響在山谷中迴盪,彷彿是復仇的怒吼。用衝鋒槍掃射著日軍的炮兵,子彈如雨,傾瀉在敵人的身上。瞬間將日軍的炮兵部隊打得陷入了混亂,火光沖天,硝煙瀰漫。
這次突襲行動成功地摧毀了日軍的部分火炮,大大減輕了海城城牆所面臨的壓力。那原本如雨點般落下的炮彈減少了,城牆和戰士們得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也讓日軍的進攻計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擾,打亂了他們的節奏,讓他們的步伐變得不再那麼堅定。
然而,日軍並沒有因為這次挫折而停止進攻。他們如同瘋狂的野獸,被激怒後更加兇猛。他們繼續加大兵力投入,源源不斷計程車兵和武器被送到前線,對海城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瘋狂攻擊。
那炮火愈發猛烈,彷彿要將整個海城從地圖上抹去。隨著戰鬥的持續進行,聯軍的彈藥逐漸消耗殆盡,每一顆子彈都變得無比珍貴。戰士們的傷亡也越來越大,鮮血染紅了土地,形勢變得愈發危急。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海城的百姓們挺身而出。他們不再是戰爭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為聯軍戰士們運送彈藥,那沉重的彈藥箱在他們的肩膀上,是責任,是希望。搶救傷員,他們用溫柔的雙手和堅定的眼神,給予傷員們生存的勇氣。修補工事,他們用粗糙的雙手和堅強的意志,築起一道道新的防線。
婦女們為戰士們做飯、燒水,那嫋嫋的炊煙和滾燙的熱水,是溫暖,是關愛。照顧他們的生活,讓戰士們在戰鬥之餘能感受到一絲家的溫馨。孩子們則幫忙傳遞情報、運送物資,他們幼小的身影在戰火中穿梭,是未來,是希望的種子。老人們則用自己的經驗為戰士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的智慧和關懷,是戰士們心中的明燈。
百姓們的支援讓聯軍戰士們深受感動,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堅守海城的決心。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睛,那一張張堅定的面孔,成為了戰士們心中最強大的力量。
馮三航看著百姓們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聯軍戰士們的戰鬥,更是全體海城人民的戰鬥。每一個人都在為了家園,為了尊嚴,為了未來而戰鬥。只有軍民團結一心,才能在這艱難的危局中找到一線生機。
於是,他決定發動一次全民參與的保衛戰,充分利用海城的地形和百姓的力量,與日軍展開一場持久的周旋。
馮三航組織百姓們在城內設定了大量的陷阱和障礙物,如挖掘壕溝、埋設地雷、設定路障等。那一條條深深的壕溝,彷彿是大地的傷口,等待著敵人的跌入。每一顆地雷,都是一個致命的陷阱,隨時準備給敵人以致命的一擊。
使日軍在進城後難以順利推進,他們的腳步被阻礙,他們的進攻被拖延。同時,他將聯軍戰士們分成多個小分隊,與百姓們混合編組,分佈在城內的各個角落。
採用游擊戰術,對日軍進行襲擾和打擊。當日軍進入城內後,他們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隨時隨地都可能遭到聯軍和百姓的攻擊,防不勝防。
在一次日軍的進攻中,一隊日軍士兵沿著街道向前推進,他們的腳步聲在寂靜的街道上回響,充滿了狂妄和自信。突然腳下的地面塌陷,他們掉進了聯軍和百姓事先挖掘的陷阱之中。
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周圍就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那是復仇的火焰在燃燒。這隊日軍瞬間被消滅殆盡,他們的屍體倒在陷阱中,成為了侵略者的恥辱。
還有一次,日軍的一輛裝甲車在行駛過程中被聯軍埋設的地雷炸燬,那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裝甲車的殘骸冒著黑煙。失去了行動能力,隨後聯軍戰士們迅速衝上去,用燃燒瓶將裝甲車點燃,車內的日軍士兵被活活燒死。
那淒厲的慘叫聲在空氣中迴盪,是侵略者應得的下場。
就這樣,憑藉著軍民的團結協作和頑強抵抗,海城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堅守了下來。日軍雖然多次攻入城內,但始終無法完全佔領海城,他們的進攻也逐漸陷入了僵局。
然而,馮三航也清楚地知道,這樣的堅守只是暫時的。如果想要徹底擺脫困境,就必須尋找機會,對日軍進行主動出擊,打破日軍的包圍和封鎖。於是,他開始積極謀劃著一次反擊行動。
在對日軍的兵力部署和行動規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