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年輕的帝王站在宮殿之上,望著那空蕩蕩的位子,眼眶微紅地喃喃道:
“朕心中所想,只是希望這場席捲天下的紛爭能夠儘早平息下來。
朕實在不願看到無辜百姓再受戰亂之苦,更不想多造殺孽。
若是可以不用耗費一兵一卒便能平定這亂世,還世間一個太平,那該有多好啊!”
她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其中蘊含的渴望和平的願望卻如洪鐘大呂一般,在每個朝臣的心間迴盪。
“擬旨,撫寧二年,曹操病逝。其一生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特將其追封為武王。”
蘭芝朱唇輕啟,緩聲說道,聲音清脆而堅定。一旁的新晉侍郎趕忙提起筆來,龍飛鳳舞地記錄著。
待蘭芝話音落下,劉侍郎便迅速將剛剛書寫好的旨意恭敬地呈到蘭芝面前。
蘭芝微微頷首,仔細審視起這道聖旨,確認其中每一個字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意思後。
她才從身旁取出玉璽,穩穩地蓋在了聖旨之上。
“即刻將此聖旨交給尚書令,命他們務必加緊稽核,不得有絲毫延誤。
幾日後,要儘快將此事昭告於天下!”蘭芝一邊說著,一邊輕輕揮了揮手,示意劉侍郎退下。
處理完這件大事,蘭芝稍稍鬆了一口氣,心中暗自思忖起來:
如今長安總算暫時穩定下來了,可接下來究竟該如何進一步統一東吳與蜀中呢?
是先對盤踞江東的東吳動手,還是劍指西南的蜀中?
這著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啊……思及此處,蘭芝覺得還是應當先集眾人之智,共同商討一番應對之策,再做決定也不遲。
於是,她毫不猶豫地下達命令,緊急召集一眾謀士入宮議事。
不多時,謀士們紛紛應召而來,齊聚於宏偉莊嚴的大殿之中。
然而此刻,整個大殿內的氣氛卻異常凝重,彷彿連空氣都凝結了一般。眾人皆默不作聲,靜靜地等待著蘭芝發話。
終於,謀士郭嘉率先打破沉默,他向前一步,拱手施禮道:
“陛下,依微臣之見,當下應當先進攻蜀中。蜀中之地,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但如今劉備新敗,蜀中軍民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而且現如今劉備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勢力已然大為削弱。
反觀我長安,未必兵強馬壯,但士氣正盛。若此時果斷出擊,必能一舉攻克蜀中。
一旦成功拿下蜀中,那麼東吳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屆時再收拾東吳,便可事半功倍。”
謀士張江卻連連搖頭,並出聲反駁道:“事實並非如此啊!眼下東吳軍隊士氣如虹、鬥志昂揚,若是我們此刻貿然進攻蜀中,恐怕那東吳會趁虛而入,騷擾我後方領土。
如此一來,必然會引發巨大混亂。因此,當務之急應是先穩定住東吳局勢,可以許諾給予他們豐厚利益,與之友好交往,待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再集中全部力量全力攻打蜀中。”
一時間,眾多謀士們紛紛發表各自觀點,有的贊同張江所言,認為應當優先安撫東吳;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主張直接對蜀中發動攻擊。眾人各抒己見,激烈地爭論著,整個朝堂之上氣氛異常緊張熱烈。
而蘭芝則端坐在那龍椅之上,她微微眯起雙眸,右手手指輕輕地敲打著扶手,似乎正在深思熟慮之中。
過了許久,她終於緩緩開口說道:“對於此事,朕還需要再仔細斟酌一番。
諸位,假如朕下達詔書,邀請孫權以及朕的父親劉備前來長安,你們覺得他們是否會接受這道旨意呢?”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賈詡突然站出來說道:“關於孫權是否會響應詔命,微臣斷定此人惜命,且疑心慎重,必不會來到長安。”
“然而,劉備或許真有可能親自趕赴長安。要知道,劉備可是當今陛下的生父啊!
一旦抵達長安,陛下恐怕直接不會對他動手。他非但性命無虞,甚至還有可能趁勢奪取天子之位,如此一來,豈不是引狼入室?”
蘭芝聽聞此言,不禁陷入沉思。過了好一陣子,她才緩緩點頭,表示認同對方所言甚是有理。
“再者說了,劉備絕不會僅僅因為與陛下有著父女之情,便會對陛下心慈手軟。
相反地,待到他劉備踏入長安之後,陛下反倒會因為顧及親情,從而對其留有三分薄面。”
“這恰恰正是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