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你有個兄弟,叫趙如龍是吧?”
“是!王爺……如龍他……”。趙鳳璃一臉緊張。
“活著,再一個叫趙懷安的人接應下,他憑藉胯下馬,手中槍,硬是殺出了晉陽城,如今已不知去向。魏念堂猜測,他應該是進入了流州或者寧州地界,也有可能去了幽州。”
“謝天謝地,趙懷安是我父王的副將。他手下有我父王的五百親軍。我家出事時,他率軍去東疆剿山賊練兵去了。”趙鳳璃淚水長流,哽咽著道
“別哭了,你弟弟活著,這是好事兒,本王說過,終有一日,本王會替你討個公道。只為昨日詩會,你能義無反顧支援本王,並且站到了本王身邊,就憑那份情誼,本王發誓,不會負你!”李胤鄭重道。
“王爺……奴家……之前奴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錯怪了王爺,還請王爺見諒!”陳圓圓站起身,朝李胤屈膝一禮。
“呵呵,無需如此,圓圓姑娘歷經人情冷暖,不會輕易信任人,這是人之本能,本王能理解。不必多言,本王還是那句話,你儘管安心住著,若日後有良歸之所,自可隨時離去。”
“多謝王爺!”陳圓圓又福了一禮。
眾人散了晚飯,李胤便進了書房,他又要忙一段時日了,要寫書,這是賺取名氣的手段之一。還要隔三差五去陪太子和獻王讀書,而且,既然風老回來了,他的計劃也到了正式啟動的時候了。
其實,他已經制定好,並且已經在暗中做著準備的計劃,說起來很簡單,首先,要提高聲望和名氣,引起皇帝的注意,這一點,他如今算是已經做到了。然後設法取得皇帝信任,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讓皇帝心甘情願,或者不得不選擇放他回寧州。等回到寧州後,他就要想辦法,儘快著手掌控寧州軍政大權,尤其是軍權。眼下的寧州已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大將陳良輔為首的,死忠於寧王府的嫡系一黨。另一派,則是以鎮北軍八大副將之一的吳貴為首,擁立長山郡王李忱,取代大哥李慎,主掌寧王府軍政的新派。即便回到寧州,有李忱和吳貴這些人在,李胤若想要順利掌控寧王府權柄,全權接掌鎮北軍,明顯應該不太容易。
而且,眼下就算皇帝放他回寧州,他也不敢答應,如果眼下他真的要啟程回寧州,怕是很難活著走出京都地界。從前主留存的記憶分析,隆德皇一直沒有放棄,將寧王府軍政大權,收歸朝廷的念頭。何況,無論丞相高廉一派,還是沈興元的祁王黨,都恨不得讓寧王府早日解散。畢竟,一個分散的北疆,要比凝聚在寧王府麾下的團結北疆,朝廷更容易有機會插手。
只要統領鎮北軍的寧王府垮掉,北疆寧、流兩州便成了無主之地,寧王府所空出來的利益,必然會被重新瓜分。濟州王韓超群,濟州刺史盧仲德,這兩人可都是丞相高廉的心腹黨羽;而青州王李仲謀,至少表面上是與沈興元一同扶助祁王李葶的。這兩家裡都是兵強馬壯的主兒,而且都跟寧州只隔著祖龍河。寧州若成無主之地,這兩家自然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
而如今,李慎已然痴傻,李忱又偏聽偏信,如今的寧王府一眾麾下,已經有了分裂、甚至內亂的跡象,一旦寧王府所屬產生內亂,北疆真的不再穩固,朝廷便有了插手寧州的藉口,完全可以用鞏固北疆邊防,保護治下百姓不受外邦侵略為理由,派直屬官員和將領去寧舟,接替寧王府主持北疆軍政。到那時,本就名正言順的朝廷,又佔據了大義,誰還能出言反對?即便真有人反對,百姓們誰還會支援他?
如果是前主那樣呆板的無能草包,或許改變不了什麼,但如今的李胤,從他鬥裕王,敗魏使這幾件事情上來看,明顯是機智超群,頗有不同尋常的手段的。如果李胤回了寧州,很有可能會讓寧王府重新凝聚成鐵板一塊,到那時,朝廷也好,青州和濟州也罷,可就完全沒有了機會
另外,就算李胤能如願回寧州,順利接掌鎮北軍,但,要養活幾十萬人的鎮北軍,總得有錢有糧吧?從之前跟風老的談話中瞭解,如今吳貴掌控寧州財政,陳良輔就是因為缺糧少銀子,整個鎮北軍,已經被吳貴控制了近半數。因此,李胤在還沒回寧州之前,就要提前佈局,盡力做準備,首先就是提高名聲,同時暗中搞錢。
眼下,透過與魏國大比,和洛陽詩會上的表現,李胤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名望,也成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但,還遠遠不夠,在聲望提升的同時,自然也會引起一些人的警惕,肯定會有人設法破壞和阻攔他回寧州的機會,他必須要盡全力提升自己的名望,儘可能讓朝堂眾人,能為自己說好話,而且,替他說好話的人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