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四月初五,晨陽破霧,灑下萬縷金芒。
當季如風尚於東海倭船之上,沉醉於松雪公主的侍奉時,應天城國子監在萬眾矚目下正式開啟學門。
素有“浙東四先生”之譽,身兼翰林學士承旨與知制誥的宋濂,受任為這國子監的首任祭酒,肩負起培育大明棟樑之重任。
季如風留予朱標的諄諄諫言——北宋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今被莊重地立為這學府的校訓,昭顯其高遠之志向與深沉之擔當。
國子監入口,一對千斤花崗岩雕琢而成的麒麟威風凜凜。
麒麟寓意著自此踏入之門的學子,皆為天子門生,乃是大明之麒麟子,身負榮耀與使命。
麒麟石後方,丈五寬、丈八高的硃紅大門莊嚴肅穆,似在靜靜訴說著即將開啟的知識華章。
邁進大門,一尊孔子像仿若破土而生,其面容慈祥和善,目光殷切地凝視著每一位步入的學子,彷彿要將那千古智慧傾囊相授。
孔子像背後二丈之處,一塊影壁浮雕呈現著壯麗的日月山河,右側鐫刻的“橫渠四句”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時刻提醒著學子們胸懷天下的使命。
繞過影壁,一片開闊之景豁然呈現眼前。
佔地三畝的巨大廣場上,清一色的大理石地板閃耀著溫潤光澤,廣場正中央,一方三丈方圓的高臺巍峨矗立。
高臺之上,朱元璋父子並肩而立,身姿挺拔,氣勢威嚴。
臺下右側,八位大儒與二十多位先生列隊整齊,衣袂飄飄,左側則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皆神情肅穆,儀態莊重。
兩刻鐘後,首批錄取的八百三十八名國子監學子齊聚於此,個個意氣風發,眼神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
朱元璋龍行虎步至臺前,聲若洪鐘,簡短而有力地向學子們闡明瞭國子監設立之宗旨與期望,言辭間盡顯對人才的渴求和對國家未來的深謀遠慮。
“咱是個粗人,祖祖輩輩都是地裡刨食的貧民。但咱知道學習的重要,所以從當上吳王的那天開始,就沒日沒夜的學,再在咱不說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也是經書子集無一不曉。話說回來,咱任命木訥的宋濂做祭酒,雖然人是呆腐了點,但他學問是真的好。不過他定的學規嚴肅,只要你們遵規蹈矩,都肯學,咱請的先生一定把你們教出來個個頂用,朝廷正好缺人,你們未來大有可為。”
語畢,朱元璋轉身下臺,將這舞臺鄭重交予太子朱標。
朱標穩步上前,身姿端方,面容沉靜而堅定。他目光掃過臺下一眾學子,緩緩開口道:“國子監之所學,異於常規。此間不專授四書五經,經書子集,而重機關學、建築學、政學、軍事、素數之術,研習為期五年。其間,才學優秀者,將入朝為官,輔佐朝綱,為大明社稷添磚加瓦;而稍顯平庸者,亦將下放地方縣衙,從基層做起,為民服務,積累經驗。望諸生於此潛心修學,不負所望,大明之昌盛,將繫於爾等之手!”
臺下學子聞聽此言,先是一陣輕微的躁動,繼而眼中燃起更為熾熱的光芒,那是對未知學識的嚮往和對未來仕途的期待。
此時,微風輕拂,吹動眾人的衣襬,似也在為這全新的學府、獨特的課業與光明的前景而輕輕喝彩。
隨著朱標話音落下,廣場中一片寂靜,片刻後,不知是誰帶頭,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久久迴盪在國子監上空,宣告著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學術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學子將在這方天地裡,汲取知識的養分,磨礪自身的才幹,向著各自的命運之路大步邁進,而他們的每一步,都將深深印刻在大明王朝的歷史長卷之上。
回到養心殿,老朱有些無力的靠在龍椅上,國子監讓他看到了大明美好的未來。
可惜,提出這項建議的季先生,如今生死未卜。
“王景弘!”
“皇爺……”
“傳旨,詔告天下,封季如風先生為大明仙師,太子太傅,甌國公,食祿十萬石,世襲罔替。”
“遵旨!老奴立即去辦。”
老朱回想起季如風的種種,雖然有時候,他很像指著先生的鼻子罵一句:彼其娘之,敦倫汝母。
可先生每每提出的諫言和國策,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讓他實在恨不起來。
“二虎,鏡靜那丫頭如何了?”
“稟皇爺,臨安公主有玉兒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