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走完之後,祝平炎便帶著部隊去見莒子,軍隊駐紮停下,他則帶著幾個禁軍前往莒子大營。
莒子並不知道祝平炎的領地大小,但在他想來,不管多小,好歹也是個大夫,所以還是以禮相待,並沒有太過傲慢,談完之後還邀請祝平炎參加晚上的宴會。
今日來見莒子的並不只是祝平炎一個人,很多直屬莒子的大夫也都率軍趕來匯合,於是莒子便在晚上設宴,所有人吃完之後動身奔赴戰場。
按祝平炎本人的意思,他才不想參加這場宴會,這個時期吃飯的規矩特別多,吃個飯像是受刑,但莒子的邀請是沒法推脫的。
之前他和小白吃飯的時候,就被小白吐槽過,為了裝得更像一個貴族,他特意學了很多禮節,在家裡卻從來不用,今日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當晚參加宴會,一進門就見眾人雜亂討論,他進來也只是看他一眼,幾人拱手算是招呼,大多數都是不予理會,只有莒子還算守禮,與他說了兩句客套,便給他安排了末等的座位。
安排末等座位不是欺辱,而是按照規矩,他身為下大夫,就應該坐最後面。
諸侯之下封臣為大夫,大夫分為上中下三等,若在國中擔任要職,也稱卿大夫,有些國家卿大夫就是上大夫,但不管怎麼算,卿大夫都是中央要員,莒子身旁的幾個便是卿大夫,祝平炎身為下大夫,自然只能居於末等。
又等了一會,所有人都來齊之後,莒子便開始分餐,周朝是分餐制,由主人將食物分裝入小鼎中,送到每一位客人桌上。
吃飯時桌上的鼎是有規矩的,按照他從小白那學的禮儀,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不過莒子顯然沒管這個禮儀,他的桌上足足十二鼎。
主食是小米,肉菜主要是羊、豬和魚,羊肉分到祝平炎這就沒了,他只有豬肉和一份魚乾。
春秋時期養的都是黑豬,而且人們已經學會了閹割公豬,豬肉的味道也不差,只不過做法不太行,就只有燉和烤,調料也很少,所以豬肉不如羊肉好吃。
他打算按照禮儀先吃飯,卻發現所有人都已經叮叮噹噹的吃起來了,甚至還有人抱著骨頭啃。
莒國國君雖然是少昊之後,但風俗早就隨當地而改變,並不遵循周禮,他學小白守禮,反倒是有些格格不入。
席間眾人高談闊論,都是在說這一仗該怎麼打,總結起來就是莒公威武,莒公必勝之類的話。
莒國國君為子爵,所以應當稱其為莒子,但國內出於尊敬,一般稱其為莒公。
就好像現代不管長得什麼模樣,見人就到叫帥哥美女,時間長了,帥哥就會只區分性別,和樣貌無關。
古代其實也差不多,公、侯、伯、子、男、大夫,最初是地位的象徵,而誰都喜歡聽好話,都是往高了叫,平民會將醫生尊稱為大夫(郎中原本也是官職,都是對醫生的尊稱),有名望的學者會被尊稱為子,就像孔子、孟子、韓非子。
所以無論國君爵位如何,在國內一律尊稱為公,不過在國際上還是會按照爵位來稱呼,莒子依然是莒子,莒公只是尊稱。
那些卿大夫與莒子的討論,祝平炎是插不上嘴的,不過他身旁的另一位大夫主動與他寒暄,總算讓他沒那麼尷尬。
只是聊了沒幾句,話題還是回到這場戰爭上,從他的話裡,祝平炎終於知道了這場戰爭的原委。
祝平炎並不瞭解歷史,但他起碼聽說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不就是為了幹吳國,怎麼說也是個大國吧。
而莒國呢?他以前聽都沒聽過莒國這個國家,肯定不是什麼大國。
從他得到的這個世界的地圖來看,除了周王,這個世界還有七個大國,分別是秦、楚、吳、越、齊、燕、晉,吳國的國土比莒國大好幾倍,莒國哪來的信心?
“表面上是莒國與吳國的戰爭,但其實真正想動手的是齊國,這次是齊、魯、莒三國聯軍共同伐吳,斷然沒有失敗的可能。”
這位源大夫說完之後,有些好奇的問道:“莒公沒有與你說過這事嗎?”
祝平炎便解釋了他的來歷,源大夫聽說他是向男的封臣,先是驚訝,再疑惑,後恍然大悟一般,最終還是疑惑。
名義上是莒國與吳國開戰,但實際上是主力是齊國,魯國在齊國左翼,莒國在齊國右翼,所以莒國的右翼,實際上已經是戰場的最邊緣了。
在中軍位置,數量的差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但是越到邊緣,數量的差異越重要。
齊魯莒三國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