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祝軍的鋒線只有五十人,但右翼的鋒線總共也就一百多人,祝軍已經佔了一小半,所以祝軍射擊優勢,另外一部分也沒有虧,也就等於莒軍有射擊優勢。
不過在雙方都有甲的情況下,射擊能造成的殺傷很有限,真正分勝負還是要靠近戰。
正常情況下雙方會一邊射擊一邊靠近,或者射擊劣勢一方主動靠近,然而射擊劣勢的吳軍反而不急著近戰,停在原地等著莒軍接近。
之前打那些奴兵當然不需要指揮,現在和吳軍正式交鋒,沒有指揮可不行。指揮本來應該是源大夫,但是源大夫已經衝鋒陷陣去了,所以現在擔任指揮的是被源大夫請來的史官。
史官的異能也特別適合指揮,雖然他下達命令也和其他人一樣需要令車和旗鼓,但他可以用異能感知到敵我雙方的死傷人數,從而估測戰場形式。
此時他就從雙方的傷亡比例,察覺到了祝軍的射擊優勢,於是命令祝軍展開隊形,接管右翼的全部射擊任務。
祝平炎其實不想射擊,他想衝上去近戰,因為射擊能造成的殺傷太有限了,特別是吳軍射不過,乾脆不射擊了,開始舉盾防禦,一輪射擊五十支箭,想殺傷一兩個人都難。
這樣己方倒是沒有傷亡,殺一個賺一個,但如果把體力全消耗在射擊上,等到正面接敵的時候,他只能讓士兵躲在後面休息,休息後可以再上戰場,卻無疑會大大降低他的殺敵數量。
看來這位史官總體公正,也還是有一點點偏向源大夫的,不過命令已經下來,而且是很正常的命令,他只能聽命
既然吳軍舉盾當縮頭烏龜,他就光明正大的調整陣型,換成兩排的射擊散陣,之後更是命令士兵前進,一直走到吳軍跟前四十米,如果不是望見吳軍裝備了很多標槍,他還準備再往前壓一點。
兩排的散陣太過單薄,不足以起到迷惑效果,吳軍能看見祝軍身後無人,所以吳軍其實很迷茫,不知道這些人要幹什麼,這麼點人,總不至於要衝上來和我打吧?
然後祝軍就開始射箭了。
弩相比於弓的優勢之一便是更加精準,弓在拉開之後要持續用力,必須迅速瞄準迅速釋放,越耽誤越消耗體力,手就越不穩,也就越射不準。
所以弓力越強,精準度就會越低。
但是弩不一樣,弩在拉開之後可以從容瞄準,無論強弩還是輕弩,都可以很準確的射中目標。
此時祝軍便降低射箭頻率,以提高殺傷效率,節省士兵體力的同時,也可以有更多時間恢復體力。
由於所有士兵都是二級的老兵,而弩的熟練度也都高於平均水平,在這麼近且有足夠時間瞄準的情況下,一大半的弩箭都能透過盾牌縫隙射中吳軍,不過由於軀體和頭顱都被盾牌保護,中箭的吳軍也只是受傷,並無死亡。
雖然要害保護的很好,但也不是說四肢就無所謂了,左手一箭右手一箭,這還怎麼戰鬥,只能撤退,等同減員。
所以祝軍才剛剛每人射了一箭,吳軍就受不了了,放下盾牌,試圖衝鋒並擲出標槍。
但祝軍的策略是精確瞄準,儘可能少放箭,所以絕大部分人都處於弩箭上膛瞄準狀態,吳軍剛放下盾牌,沒衝出幾米就被齊齊射倒,這個距離,弩箭已經可以洞穿皮甲了。
第一排瞬間被消滅,第二排也死傷慘重,幾乎沒有射空的,如果不是一些人身中多箭,吳軍的死傷肯定要接近三百。
不過弩箭的火力也就是這一瞬間了,射完就得溜,祝軍集體後撤。
眼看跑不過祝軍,吳軍開始呼喚弩手上前。
祝軍的背後沒長眼睛,看不見吳軍的情況,但是祝平炎可一直看著呢,立刻下令舉盾防禦。
如果祝平炎手裡的還是一級士兵,他絕對不敢玩這種騷操作,但是這三百人都是精銳的二級老兵,聽聞命令之後,幾乎是頃刻間便從逃跑轉為舉盾防守,如此劇烈衝突的命令,竟然沒有產生太大的混亂。
吳軍能這麼快速的衝上來,當然是欺負祝軍人少,放棄陣型以散陣衝鋒,所以不敢追深,唯恐中了莒軍的誘敵之計,見祝軍如此訓練有素,不能很快追到,便放棄追擊,舉盾列陣前行,終於忍不住要近戰了。
舉盾列陣前進的速度非常慢,所以祝平炎還是讓士兵在標槍的範圍之外吊著,一邊射擊一邊向後撤,直到雙方接近到快要近戰的距離,祝軍才撤回來改變陣型準備近戰。
其實莒軍看到祝軍的射擊有這麼大殺傷力,還想著先往後撤一點,讓祝軍再射幾輪,不過史官發現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