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四百一十七章 連鎖超市

莒子與新男都有一大堆問題要解決,祝平炎也同樣不輕鬆。

向國的舊土上一共有兩座核心城市,新城與向城,這不僅僅是兩座城市,也是兩座保衛四方的軍事基地。

向城代表的是圍繞向城的舊向國土地,這些土地上也有城邑這樣的軍事駐點,但是這些地方無法抵禦靈臺的攻擊,同樣也擋不住祝平炎的大軍。

如果祝平炎有進攻這些城邑的意圖,新男就得調集大軍奔波而來救援,假設祝平炎攻城速度非常快,一天就打下了城邑,那新男就白來一趟。

大部分情況下,攻城不會這麼順利,新男的救援通常有效,可祝軍退回向城就行了,新男該怎麼辦呢?或者說以後祝軍每天都來這麼一趟,新男該怎麼辦?

所以在向城失守以後,新男如果沒有立刻奪回向城的打算,向城周圍的城邑都得放棄,只能在一兩個重要地點駐紮靈臺,當做日後進攻向城的跳板。

長期駐紮大軍和靈臺,這個區域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經濟價值,需要不斷往裡面貼錢,純粹是為了軍事服務。

同樣的道理,祝平炎送出新城,實際上也是送出整個新地,也就是祝平炎80%的人口和土地,他沒有靈臺,連跳板都沒留下。

當然,新城是主動送出去的,祝平炎在此之前就將工匠、駐軍和屬性最好的一批居民調到了向城,損失沒有那麼大。

相比於新城,向城的居民人數要高得多,是祝平炎以前人口的好幾倍,只要能消化這些人口,就能緩解祝平炎對軍火交易的依賴。

可問題就在於如何消化這些人口。

向城本身是向男的私產,由於殺了仲達,管理起來可能有些困難,不過祝平炎有君主系統幫助,一眼就能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很快就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新管理層,向城易主需要一些過渡時間,不過沒有太多波折。

問題就在於向城外的那些城邑。

這些城邑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由向男的分封大夫管理,也就是那些向國舊貴族。

如今這些貴族的大部分人都去了新地,留下來一座座空城。

之前說過大夫管理的城邑結構,再解釋的細一些,將宗族比喻成一棵樹,大夫就是樹幹,每一代只有一人能繼承大夫的位置,他的兄弟們都會作為小宗分出去,一代代下去,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樹枝,這些樹枝通常是士。

大宗會有的開枝散葉,小宗同樣會有,能繼承士的也只有一個人,就像樹枝上也會長出許許多多的葉子,這些樹葉無法繼承貴族身份,只是平民,但是相比不是同族的庶人,這些同族的平民被稱為國人。

大宗每一代都會分出士,在有限的土地下,士越來越多,所以到了戰國時期,出現很多隻有身份沒有權利計程車,這些士背井離鄉去尋找機會,在各國當官,為最早的官僚體系提供人才,知名度反而要比大夫更高。

也就是這時候國人數量太多,庶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提高,兩者融合成了平民階層,與之對應的貴族階層,被稱為士大夫,士反而在大夫前面。

士能到處流竄,大夫卻只能固守土地。

每當大夫要打仗,就會找到自己的兄弟、叔伯或者更上一代的親戚,這些人再把自己的親戚,以及親戚的親戚全都找來,形成一支軍隊。

大夫要搬走,國人要不要跟著走?如果國人不走,大夫不就成了光桿司令?如果國人要走,那就等同於大規模移民。

一般來說,如果祝平炎奪得向城,這些大夫要麼抵抗,要麼投降,不可能舉家搬遷,因為他的宗族就在這裡,維持他統治的根本就在這。

現在的情況比較特殊,祝平炎雖然奪取了向城,終究只是證道巔峰,靈臺不會服他,關鍵是新男沒有滅亡,只是搬到了新城,所以這些靈臺還有選擇。

靈臺是大貴族,而在向這樣的小國,大貴族通常都是國君的親戚,和大夫的情況類似,大宗是國君,小宗是大貴族,無論是靈臺還是靈臺的族人,都更希望跟著新男。

大貴族做出選擇,小貴族們也得做出選擇,他們倒是很希望留在向城跟著祝平炎混,反正沒有血緣關係,都是當小弟,跟誰都一樣。

但是他們不看好祝平炎,覺得跟著祝平炎就是死路一條,大貴族們也在新地向他們伸出橄欖枝,願意給更大的土地,所以大部分有實力的小貴族也都拖家帶口的離開了,只留下親緣關係較遠的國人。

新男接手新地時也很傻眼,這地方雖然很大,被祝平炎開發的也很好,可人口也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