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材為什麼會離武館大門這麼遠,就是因為他不離遠點,祝平炎根本不會出來。
等到雙方都準備就緒,便開始互相接近。
雖然只是兩個幫派火拼,但是因為大漢這邊的特殊國情,幫派人數眾多,火拼起來也非常的明目張膽,在武館門前的廣場上,總人數600的兩夥人陣型分明的對峙著,儼然已經是一場小規模戰爭了。
因為不能使用槍械,甚至弓弩都不能用,所以使用的兵器都只是砍刀而已,雖然余天材的排頭兵沒有拿出兵器,但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單從兵器看,這些現代人甚至連古代士兵都不如,這種陣線對壘,長槍無疑是比短刀更先進的武器。
雖然現代工藝的短刀比古代不知道強多少,但再強的刀,這種情況下也比不上槍,就像削鐵如泥的匕首,在二十米外也比不上一把普通的弓箭,這是武器種類上的差距,很難透過質量彌補。
長槍並沒有被禁止,曾經也有人使用過。
陣線戰中,使用長槍的一方,佔據很大優勢,甚至能忽略部分人數差距,經常能以少勝多。
但長槍依舊沒有被普及開。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長槍這種東西攜帶不便,小幫派火拼拿著長槍會非常滑稽。
祝平炎這種級別的幫派倒是可以用長槍,捆好了放班車上帶過來就行。
如果每一次戰鬥都是這樣整齊的兩軍對壘,那以後大幫派火拼必然都會帶著長槍,畢竟長槍又不貴。
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時候兩邊都是巷戰,能迅速組成陣線都不容易,根本沒有衝鋒距離,拿著長槍有什麼用,槍都沒端穩呢刀已經砍在臉上了。
相比於寒酸的兵器,兩邊的防具倒是都不錯,服裝整齊,看起來很有氣勢。
兩邊都沒有著甲,但是穿著防刺服,防刺服在視覺上沒有盔甲那麼可靠,畢竟看起來也就是布而已,但相比於古代普通士兵的盔甲,現代工藝的防刺服反而更強。
一般的布是經緯縱橫紡織,無論多厚,紡織的線都是有規律的,當被利器刺入時,有些線不會被切斷,而是被撐開,就好像用手指頭戳到毛衣裡那樣。
但是防刺服是無規律紡織,所有線都是錯亂的,而且一層層疊加,想要刺穿防刺服,就得切斷所有阻礙的線,而這些線都是高強度纖維。
僅從紡織方式來看,防刺服與普通衣服的差別就像是紙張和紗網,就算是很多層的紗網,也可以用針輕鬆刺入,而疊加多層的紙張就很難刺入了。
何況防刺服裡都有內襯,這些人穿的防刺服就內襯著0.5毫米彈簧鋼片,聽起來很薄,但防禦砍刀這種冷兵器已經足夠了。
兩邊的排頭兵都手握塑膠盾牌,相比於古代的木質,或者木質包鐵的盾牌,這種盾牌的防禦面積更大,因為很薄,而且都是輕質材料,在面積更大的情況下,重量反而更輕。
這種透明的塑膠盾牌看起來就很不結實,但實際防禦力反而比木質盾牌要強,而且由於是透明的,即使盾牌面積很大,也不會遮擋使用者的視線。
排頭兵作為兩邊的精銳,除了這面盾牌,身上的防刺服也不一般,裡面內襯著整塊鋼板,這種規格已經快夠的上防彈衣了,防禦力不比全身板甲差,靈活性還要更勝一籌。
最危險的頭部自然也有防護,是專門定做的防護頭盔,在警用全覆蓋防暴頭盔的基礎上,加裝了十幾公分長的護頸,護頸的規格有點像古代盔甲,從頭盔的邊沿垂下,搭在肩膀上,防禦砍刀的攻擊綽綽有餘了。
-
武館對面的樓裡,有用長焦鏡頭觀察戰場的偵察兵,從高處將雙方的陣型看的一清二楚,然後傳到了余天材的平板電腦上。
余天材這邊的陣型是一個大矩形和一個小矩形,大矩形是正面部隊,小矩形是機動部隊,也就是常說的前軍與後軍。
祝平炎這邊的陣型卻是一個梯形。
梯形陣,也就是斜陣,在古代很常見,放空左路,集中兵力突破右路,儘快把敵人的陣線衝開,切入敵軍內部。
但那是古代。
在古代,兩軍開戰,一眼望過去都是人,根本看不到後面,無論後軍如何部署,敵方都不知道,所以可以放空一路,在其他路建立人數優勢。
現代戰爭相比於古代,優勢可不僅僅是熱武器,就算只用冷兵器,現代士兵憑藉資訊優勢也可以完勝古代士兵。
在位於高樓上的長焦鏡頭下,斜陣完全沒有意義,或者說任何戰前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