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卷七 鬼令、甄后、宦娘

溫如春當時還沒有娶妻,看到女郎後,心中情思暗生。不久,一位老婦人出來詢問客人的來意,溫如春說出自己的姓名,並請求借宿一晚。老婦人說:“借宿倒是不妨,但這裡缺少床榻,如果你不嫌棄委屈,就可以在草蓆上休息。” 過了一會兒,老婦人拿著蠟燭過來,在地上鋪上草蓆,看起來十分殷勤。溫如春詢問她們的姓氏,老婦人回答說姓趙。溫如春又問:“那位女郎是誰?” 老婦人說:“她叫宦娘,是我的侄女。” 溫如春說:“我不揣自己貧寒卑陋,想向她求婚,您看怎麼樣?” 老婦人皺著眉頭說:“這我可不敢答應。” 溫如春追問原因,老婦人只是說難以言說,溫如春只好悵然作罷。

老婦人離開後,溫如春看到鋪的草蓆又腐又溼,實在沒法躺,於是端坐著彈琴,以此來打發漫長的夜晚。雨停之後,他便冒雨回家了。

溫如春所在的縣裡有一位退職在家的葛部郎,他很喜歡文人雅士。溫如春偶然去拜訪他,應葛部郎的要求彈奏了一曲琴。當時,簾子後面隱約有女眷在偷看偷聽。忽然,一陣風吹開了簾子,溫如春看到一位剛到及笄之年的女子,容貌絕美,堪稱世間第一。原來,葛部郎有個女兒,小名叫良工,擅長詩詞歌賦,有豔麗之名。溫如春心動不已,回家後便和母親說了這件事,還請媒人去說親。但葛部郎因為溫家勢力已經衰落,沒有答應這門親事。然而,良工自從聽了溫如春的琴音之後,心中暗自傾慕,常常希望能再次聆聽他的高雅演奏。而溫如春因為親事不成,意志消沉,從此不再踏入葛家的大門。

有一天,良工在園子裡撿到一張折起來的舊信箋,上面寫著一首《惜餘春》的詞:“因恨成痴,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甚得新愁舊愁,剗盡還生,便如青草。自別離,只在奈何天裡,度將昏曉。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拚棄了!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說長宵似年;儂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良工反覆吟誦了好幾遍,心裡十分喜歡。她把信箋揣在懷裡帶回房間,拿出錦箋,莊重地抄寫了一遍,放在桌子上。過了一會兒,再去找信箋,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她以為是被風吹走了。恰好葛部郎經過閨房門口,撿到了這張信箋,以為是良工寫的,厭惡詞中的情感過於放蕩,想把它燒掉,卻又不忍心說出來,便想趕緊把女兒嫁出去。臨邑劉方伯的公子恰好來求婚,葛部郎心裡對他印象不錯,但還是想先看看他本人。公子穿著華麗的衣服來了,容貌英俊,儀表堂堂。葛部郎非常高興,熱情地款待他。公子告別時,不小心在座位下落下了一隻女子的鞋子。葛部郎頓時覺得他輕薄無禮,於是叫來媒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公子急忙辯解自己的冤枉,但葛部郎不聽,最終拒絕了這門親事。

在此之前,葛部郎有綠菊的品種,十分吝嗇,不肯傳給別人,良工卻把它種在了自己的閨房裡。溫如春家院子裡的菊花忽然有一兩株變成了綠色,朋友們聽說後,都到他家來觀賞,溫如春也把這綠菊當作寶貝。一天凌晨,溫如春去看菊花,在畦邊撿到一張寫著《惜餘春》詞的信箋,他反覆翻看,不知道這信箋是從哪裡來的。因為詞中的 “春” 字和自己的名字相同,他更加疑惑了,就在案頭仔細地用硃筆和墨筆批改,評語寫得有些輕佻。恰好葛部郎聽說溫如春家的菊花變綠了,感到很驚訝,親自到他的書房去看,看到信箋便拿過來展開閱讀。溫如春因為自己的評語有些輕佻,急忙把信箋奪過來揉成一團。葛部郎只讀到了一兩句,發現這就是在閨房門口撿到的那張,心中十分懷疑,連綠菊的品種,也猜測是良工送的。他回家後告訴夫人,讓夫人逼問良工。良工哭得死去活來,但這件事沒有證據,也沒有人能證實。夫人擔心事情鬧得更大,覺得不如把女兒嫁給溫如春。葛部郎同意了,便派人去告訴溫如春,溫如春高興極了。

當天,溫如春邀請客人舉辦綠菊宴會,焚香彈琴,一直到深夜才結束。他回到房間睡覺後,書童聽到琴自己發出聲音,一開始以為是僕人們在開玩笑,後來發現不是人在彈奏,才告訴溫如春。溫如春親自去看,果然不是假的。那琴聲有些生硬,好像是在模仿他彈奏,卻又沒有完全學會。溫如春點著火把突然衝進去,卻什麼也沒看見。他把琴拿走後,這一夜就安靜了下來。溫如春心想這可能是狐仙,也知道它是想拜自己為師,於是每天晚上都彈奏一曲,並且把琴絃調好,任由它彈奏,就像老師一樣,而那琴音夜夜都潛伏著聽他彈奏。到了第六七夜,那琴音居然能彈奏成曲子了,聽起來還頗為高雅。

溫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