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有個像酒店一樣臨時落腳的地方。但為什麼又要對外銷售呢?邊守捷再次強調說,我們現在已經不銷售了。同時,邊守捷保證,這些別墅是合法的、證件齊全的。
邊守捷告訴記者,荷蘭村今年已經獲准開發一個房地產專案,叫荷風花園,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一期28萬平方米,售價為每平方米3500—4000元,今年4月開工,10月底就可建成。
一個城鄉結合部的專案,這個價格瀋陽人能接受嗎?邊守捷說,我們有一點很好的賣點,就是業主的子女可以保送到歐亞集團在德國創辦的學校上中學。但瀋陽市房地局的一位有關人士說,荷風花園還沒有獲得銷售許可證。“政策專案”向何處去1998年4月瀋陽歐亞公司才成立,而當年9月即開始建設規模龐大的荷蘭村。在約20個月的實際工期中,已完成荷蘭村總投資18億元中的12億多元。這些投資的85%全部來自荷蘭歐亞集團全資子公司瀋陽歐亞公司的自有資金。
邊守捷說,荷蘭村專案“政府一直很支援”。記者問,什麼樣的政策支援?但邊守捷總是避而不談。邊守捷只是說,荷蘭村在與政府有關部門打交道時,確實很受優待,其他企業辦某件事可能需要7天,我們可能只需5天或者3天。記者還了解到,荷蘭村專案原是歐亞集團與瀋陽倩馬集團的合資專案(後者出地),不知何故,倩馬集團將其股權全部轉讓給了歐亞集團,荷蘭村成了一個純外資專案。
邊守捷不同意將荷蘭村專案稱為“領導專案”。他說,“我們這個專案不僅僅是政府的領導很支援,而且遼寧省、瀋陽市和瀋陽市于洪區政府都很支援。最近薄熙來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把荷蘭村專案當成遼寧省‘十五’規劃的一個重要專案。”
2。撩開“歐亞農業”的面紗
歐亞農業是誰?一家名為“歐亞農業”()的內地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之際,“楊斌”兩個字依然尚未與這家以高科技花卉產業為主業的民營公司聯絡在一起——
2001年6月底,香港的媒體上出現了這樣的新聞:“歐亞農業發四億新股主機板上市”。
從筆者手頭保留的資料來看,當時香港媒體對歐亞農業()上市的報道並不複雜:將發行4億新股,募集資金約5億港元,7月19日在香港主機板掛牌交易,保薦人為工商東亞,等等。
對於歐亞農業公司本身,當時媒體的報道大致是:公司總部在中國瀋陽,在大連、長春、山東、河北等地設有分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溫室培植蝴蝶蘭及大花卉蘭花苗,其中蘭花苗約佔總營業額的94%;公司產品64%出口至臺灣、香港、泰國及新加坡,其餘36%內地銷售;1999年全年,歐亞總營業額34550萬元人民幣,純利7440萬元人民幣,等等。
這樣的報道內容自然是出自歐亞農業的上市招股書。相信當時在香港的財經媒體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見更詳盡的內容。
但是,或許是由於歐亞農業募集資金的來源不依仗內地,或許是因為內地與香港資訊的隔離,也或許是以後所驗證的那樣,上市的操辦者並不希望內地知道得太詳細,直至今日,這份在香港披露的上市公告始終沒有得以在內地詳盡的披露。
或許正是這樣的疑問,為後來這跨越3個年頭關於歐亞農業的採訪埋下了伏筆。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推測是有道理的——記者2001年10月第一次赴瀋陽採訪時,曾向歐亞農業的副總裁、財務總監閻闖提出,希望獲得一份詳盡的招股書,當時閻闖只是以抱歉作答:招股書檔案很大,大約有幾百頁,只有香港公司才有,在瀋陽他的總部都沒有儲存一份。
時間還是退回到2001年6月底7月初。當時,筆者所服務的《21世紀經濟報道》創辦剛剛半年,其北京新聞中心的辦公地點是海淀區國家圖書館略顯昏暗的行政樓;而筆者本人,則剛剛從廣州總部派駐北京不足1個月。
從保留的資料上來看,時間是7月1日,筆者收到了廣州總部發來傳真。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當時的綜合新聞部主任王長春打來電話,要點大致包含幾條:
——內地從未有高科技特別是做花卉產業的上市公司,歐亞農業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從香港媒體的報道看,歐亞的利潤率高達40%以上,花卉產業真的有這樣的利潤空間嗎?
——歐亞的材料顯示,其採用的是技術是荷蘭引進的溫室技術和細胞分裂技術,產品主要是蘭花苗,而國內花卉產區譬如雲南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