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正式獲得了食客的合法權力與地位。一個人賴以生存的生理基礎除了水、空氣外,便是食物了。在遠古時代,祖先們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的進食,主要是為了生存,為了溫飽,而補充能量,對食物美味的要求似乎並不很高。在原始社會,對食物的分配即單純簡單而又公平,遠不象後來那樣複雜且出現極大差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始氏族社會解體,社會出現不同階層後,首先的變化區別,便是表現在食物的數量與質量上。動物的進食,完全是生理的需求,當人的進食完全擺脫了溫飽階段的生理需求後,便開始追求享用品嚐食物的鮮美滋味,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化,食物品種的增加,食物總量的日漸豐富盈餘,人類對賴以生存的食物格外重視起來,對其加工製作越來越精製繁雜起來,品種數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化,食品的風味也千變萬化越來越鮮美起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食品菜餚已製做得相當豐富精美,難怪孔老夫子會發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高論。擁有四大菜系十二大風味的中華飲食文化,可謂豐富多彩,對世界飲食文化貢獻多多。
中國古代皇帝們,可稱得上口腹之慾獲得最大滿足的族群了。海陸八珍。珍饈美味,酒池肉林,可盡情享用品嚐。到了清代,出現了將漢族、滿族精美佳餚薈萃一爐的*盛宴--滿漢全席,當之無愧地成為美食史上的顛峰之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