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時,大家瞬間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百姓們匆匆忙忙之下,組成的防禦陣型, 在騎兵猛烈的衝擊之下,一切的努力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現在又恐慌的百姓,平日裡只是樸實的農民、工匠和商販,他們手中僅有簡陋的農具作為武器,又怎能抵擋得住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
他們匆忙組成的防線瞬間被沖垮,原本就不夠堅定的抵抗意志在這一刻徹底崩潰。
人們四散奔逃,互相推搡踩踏,場面混亂不堪。
曾經試圖團結起來的力量,此刻猶如一盤散沙。
首領們儘管奮力抵抗,卻也無法改變這潰敗的局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同伴一個個倒下,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悲憤。
這樣慘絕人寰的屠殺,在整個封地內時常發生,百姓們都沉浸在深深的恐懼和悲痛之中,對李逸雲的仇恨也達到了頂點。
很多人得知訊息後偃旗息鼓,帶著親人和糧食逃到了大山深處,以避其鋒芒。
幾天的時間裡,這些騎兵四處奔波,被屠殺的百姓已經達到兩萬餘人,大多數都是青壯,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也有老人,孩子和婦人。
這次由百姓們自發組織的反抗,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裡……
當朝廷得知李逸雲封地出現的情況後,朝堂之上卻並未如往常般迅速展開激烈的討論與決策。
只因為當今皇帝病重,纏綿病榻,如今是由太子監國,還有皇后娘娘共同負責國家大事。
皇宮內,皇帝躺在寢宮的床上,面色蒼白,氣息微弱,已無力處理這紛繁複雜的政務。
而在朝堂之上,太子年輕稚嫩,面對如此棘手的狀況,略顯慌亂與無措。
皇后娘娘雖端莊威嚴,有著處變不驚的氣度,但畢竟身處後宮多年,對政務的處理也並非得心應手。
當封地暴亂的訊息傳來,太子和皇后娘娘皆是一驚。
皇后娘娘微微皺眉,目光中透著憂慮,對太子說道:“皇兒,此事非同小可,當謹慎處理才是。”
太子點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母后,兒臣明白。
只是這李逸雲封地之事,該如何決斷,還需從長計議。”
隨後,他們召集了朝中重臣,包括左右丞相,太子太傅,鎮國大將軍等,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但在商議過程中,各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應當以安撫為主,有人則主張強硬鎮壓。
在這場緊張的商議中,朝堂上的氣氛愈發凝重。
太子緊鎖眉頭,認真傾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努力想要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皇后娘娘則端坐在一旁,神色莊重,目光堅定而又審慎。
一位大臣拱手說道:“太子殿下,皇后娘娘,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派遣使者前往封地,瞭解實情,安撫百姓,切不可貿然動兵,以免激起更大的民憤。”
另一位大臣卻立刻反駁道:“此言差矣!暴亂之事若不迅速鎮壓,恐會蔓延至其他地區,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應當立刻調兵遣將,以雷霆之勢平定叛亂。”
太子猶豫了片刻,說道:“兩方所言皆有道理,但動兵之事事關重大,還需慎重考慮,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想跟二哥兵戎相見。”
皇后娘娘微微頷首,說道:“太子所言極是。
不過,若一味安撫,恐李逸雲不知悔改,依舊我行我素。
不如先派使者前往,若李逸雲肯改過自新,減輕賦稅,安撫百姓,此事或可和平解決。若他執迷不悟,再動兵不遲。”
眾人聽聞,皆覺得此計可行。
於是,太子和皇后娘娘當即決定,選派一名得力的使者,攜帶詔書,前往李逸雲的封地,期望能夠儘快平息這場風波,還百姓一個安寧。
他們精心挑選了一位能言善辯且深諳民情的官員作為使者,同時準備了一些的糧食,以表示朝廷對封地百姓的關懷。
使者帶著使命匆匆出發,一路上快馬加鞭。而在皇宮中,太子和皇后娘娘時刻關注著封地的動態,心情忐忑不安。
此時的封地,局勢依舊緊張。
百姓們對朝廷的態度半信半疑,暴亂雖暫時停歇,但憤怒的情緒仍在暗中湧動。
李逸雲則對朝廷派遣使者的舉動充滿警惕,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當使者終於抵達封地,他不顧旅途的疲憊,立即求見李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