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諸葛亮傳奇:興復漢室的艱難征程
“嗨,各位觀眾朋友們!我是林雨薇。上一期我們一同詳盡回顧了蜀漢政權從劉備創業伊始,歷經諸多波折,到最終夷陵之戰慘敗、劉備白帝託孤這一段波瀾壯闊又滿是悲壯色彩的歷史。我們看到了劉備從一介布衣,懷揣著興復漢室的夢想,一路摸爬滾打,在諸葛亮等一眾能臣猛將的輔佐下,建立蜀漢,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然而,命運的車輪無情碾過,關羽大意失荊州,身首異處;張飛因性格魯莽,慘死於部下之手;劉備為兄弟報仇,不顧勸阻興兵伐吳,卻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最終含恨病逝於白帝城。這一系列的變故,讓蜀漢元氣大傷,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陷入了極為艱難的境地。”
“此刻,且讓我們將目光繼續投向那風雨飄搖的蜀漢,看看在劉備離世之後,諸葛亮又是如何在這重重困境之中,肩負起復興蜀漢的重任,帶領著蜀漢眾人應對各方挑戰,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續寫蜀漢的傳奇篇章呢?讓我們一同開啟這新的一章,去探尋那背後的故事吧。”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可謂是臨危受命,肩負起了興復漢室的千鈞重擔。他深知此時的蜀漢,國力衰微,百廢待興,當務之急便是整頓內政,讓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先穩定下來。於是,諸葛亮日夜操勞,事無鉅細皆親力親為。他改革吏治,選拔賢能,讓有才能的人得以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使得蜀漢的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同時,他大力發展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蜀漢的農業逐漸恢復生機,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國力也隨之逐漸恢復。”
“公元 228 年初,魏國的曹丕剛剛去世,其子曹叡繼位,而魏國的主力又被東吳牽制在了南方,諸葛亮審時度勢,認為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時機已到。他懷著滿腔的赤誠與堅定的信念,揮筆撰寫了感人至深的《出師表》,在表中,他向劉禪詳細闡明瞭北伐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對蜀漢的忠心耿耿,那一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道盡了他的心聲。劉禪雖對諸葛亮的離去有諸多不捨,但也深知諸葛亮興復漢室的偉大抱負,權衡再三,最終同意了他的北伐計劃。”
“諸葛亮遂在漢中點齊兵馬,舉行了莊重的誓師儀式。那一日,陽光灑在將士們的鎧甲上,熠熠生輝,大軍浩浩蕩蕩,士氣高昂。諸葛亮站在高臺之上,望著臺下精神抖擻的將士們,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此行艱難險阻重重,但為了那興復漢室的承諾,為了先帝的遺願,他義無反顧。隨著一聲令下,大軍向著曹魏的涼州、雍州地區進發,就此開啟了第一次北伐之旅。”
“北伐的道路註定是坎坷崎嶇的。曹魏方面,兵強馬壯,城池堅固,且早有防備。但諸葛亮憑藉著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若定。在戰場上,他巧用計謀,或聲東擊西,或圍點打援,一次次讓魏軍陷入困境。當時從漢中郡到關中平原,中間有秦嶺阻隔,諸葛亮選擇了繞道祁山,攻打隴西五郡。此計一出,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個隴西的魏軍都沒有防備,突聞蜀軍殺到,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定郡未作抵抗便繳械投降,只有廣魏郡和隴西郡還在頑抗。”
“然而,此時魏國也迅速做出了反應。曹叡御駕親征,坐鎮長安,又緊急抽調張合率五萬大軍直撲隴右。張合此番前來有兩個目的:一是切斷佔據安定郡魏延部和諸葛亮主力之間的聯絡,二是要救援還在殊死抵抗的隴西郡太守遊楚等人。當時從關中到隴西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沿渭水河道進入隴西,但這條路比較窄,且諸葛亮的主力此時正在渭水道上,與固守上邽的魏將郭淮對峙,因此這條路已經走不通,張合只能選擇另外一條路進入隴右,那就是走隴山道。而隴山道中間要經過一段地勢險要的關隘 —— 街亭。”
“諸葛亮算到張合必然經過街亭,於是派馬謖為主將扼守街亭,阻擋張合入關。史書記載,當時張合的五萬大軍都是騎兵,而馬謖只有一萬步兵,兵力差距懸殊。諸葛亮的意圖是讓馬謖儘量拖延張合的行軍速度,儘量堅守,就算守不住也要拖得越久越好,為攻打隴西和廣魏二郡的蜀軍贏得時間。然而,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在街亭之戰中,馬謖自恃熟讀兵書,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未將蜀軍佈置在大道上據守,而是妄圖擊敗張合,竟將蜀軍佈置在大道南邊的山上。張合乃當時名將,眼見馬謖駐紮在山上,當機立斷斷絕蜀軍水道,圍而不攻。馬謖軍本就人少,又被斷了水源,只能硬著頭皮接戰,最終大敗。導致街亭失守,蜀軍的戰略佈局被打亂,被迫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