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撥亂反正:呂不韋的罷黜

第四章 撥亂反正:呂不韋的罷黜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輕輕灑在林雨薇的書桌上,給房間帶來一絲溫暖與明亮。林雨薇坐在電腦前,清了清嗓子,微笑著面對鏡頭開始了她的講述:“嘿,朋友們!今日,讓我們再度投身於秦國那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之中。此前,我們已然領略了秦國的諸多風雲變幻,從嬴政登基,到鄭國渠的興建,這些皆是秦國邁向強大的關鍵節點。在歷經驚心動魄的嫪毐之亂被平定之後,秦國局勢看似趨於穩定,實則暗流依舊湧動。”

“嫪毐之亂雖已平息,然而,當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繼續深入探尋時,便會驚覺,這背後尚隱藏著更為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而其中,呂不韋無疑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關鍵人物。

公元前 238 年,嬴政於雍城蘄年宮舉行加冠禮,正式親政。史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著明確記載:“己酉,王冠,帶劍。”親政後的嬴政,其目光猶如能穿透萬物,開始重新審視秦國的朝堂局勢。”

“呂不韋自異人時期起,便在秦國權勢滔天。多年以來,其門客多達三千之眾,勢力可謂盤根錯節。現在,我們來談談呂不韋罷黜背後的複雜緣由。其一,是政治權力的失衡。在嬴政親政之前,呂不韋堪稱秦國朝堂上的風雲人物。秦莊襄王時期,他便備受倚重。莊襄王離世後,嬴政年少繼位,呂不韋更是大權在握,掌控著秦國朝政。他在政治決策方面話語權極大,且透過多年苦心經營,在朝堂之上培植了眾多自己的勢力。那三千門客,分佈於秦國各地,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政治勢力集團。然而,隨著嬴政逐漸成長,他也意識到呂不韋的權力對自己的王權構成了潛在威脅。年輕的秦王渴望親自執掌大權,構建屬於自己的統治秩序,於是,王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其二,源於與太后趙姬那複雜微妙的關係所引發的政治危機。呂不韋與太后趙姬曾有舊情,隨著嬴政日漸長大,這種關係變得極為敏感。呂不韋擔憂給自己招來禍端,便將嫪毐引薦給了趙姬。誰能料到,嫪毐在獲得趙姬寵信後,勢力迅速膨脹,甚至發動了嫪毐之亂。這場動亂,給秦國政治穩定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儘管嬴政最終平定了叛亂,但呂不韋作為嫪毐的引薦人,必定難辭其咎,在政治上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其三,是秦國國內的政治鬥爭與各方勢力的激烈角逐。秦國的宗室貴族,一直對呂不韋這位外來權臣心懷不滿。畢竟呂不韋出身商人,在傳統貴族觀念裡,他的身份與地位皆受到部分宗室的質疑。嬴政親政後,宗室勢力趁機發難,試圖削弱呂不韋的權力,以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地位。此外,其他大臣集團在政治權力分配中也有著各自的利益考量。呂不韋掌權期間,一些大臣或許受到壓制,或與他產生矛盾,因此也期望借勢推動呂不韋倒臺,重新劃分政治權力格局。”

“其四,是嬴政親政後的政治抱負與統治需求。嬴政親政後,懷有宏大的政治抱負,立志要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帝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必須將權力集中於自己手中,確保政令暢通無阻,決策高效執行。呂不韋的存在及其龐大的權力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嬴政對秦國的全面掌控以及戰略實施。嬴政深知,唯有罷黜呂不韋,方可真正樹立自己的權威,按照自己的意願推動秦國的發展以及統一大業。”

“好了,明晰了這些緣由,我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呂不韋罷黜在秦國曆史中的至關重要性。於是,到了公元前 237 年,嬴政正式下詔罷黜呂不韋。理由便是呂不韋與嫪毐之亂有所牽連等等。史書《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載:“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不過,儘管面臨諸多阻力,嬴政卻毫不動搖,心意極為堅決。”

[畫面展示呂不韋被罷黜的情景,呂不韋身著華服,身形高大,面容威嚴中帶著一絲滄桑,眼神深邃複雜,既有商人的精明,又有政治家的睿智和深沉。他站在朝堂之上,雖面臨困境,卻依舊保持著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

“在秦國的朝堂之上,嬴政高坐於王座之上,臉色冷峻,令人心生畏懼。大臣們皆能察覺到大王即將有大動作。嬴政緩緩開口道:“相國呂不韋,多年來為秦國立下功勞,然如今局勢變遷,權柄當有所歸正。”

“呂不韋站在殿下,心中猛然一沉,他也明白,自己掌權的日子已然走到盡頭。他回想起自己當初扶持異人,又輔佐嬴政,本以為能夠一直掌控秦國大局,未曾料到嬴政成長如此迅速,決心這般堅定。”

“呂不韋接到詔書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