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一個人的孤單,而是一群人的共鳴;懶蟲聯盟的每一步,都在告訴世界:我們並沒有放棄。”
林川從未想過,他的懶蟲聯盟會發展到需要舉辦線下大會的程度。看著桌上堆滿的策劃書和預算表,他感到一陣頭疼,但更多的是期待。
為了讓這次大會具有真正的影響力,林川決定採用公開報名和邀請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他希望普通的“廢柴”們能夠自由參與;另一方面,他也聯絡了幾位已經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和企業家,分享他們的失敗經歷。
“這場大會不僅僅是懶蟲聯盟的展示,”林川對團隊說道,“它應該是一場啟發和反思的盛會,讓所有人意識到失敗的意義。”
大會的主題被定為“失敗的未來”,寓意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開始。
籌備過程中,團隊內部開始出現分歧。一些成員認為,邀請公眾人物和企業家會讓大會變得“高高在上”,脫離了懶蟲聯盟的初衷。
“我們的目標不就是給普通人一個聲音嗎?為什麼要去請那些名人?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一位核心成員提出質疑。
林川理解他們的擔憂,但也知道,只有讓更多有話語權的人參與,聯盟才能吸引更大的關注度,帶來更多的資源。
“我們需要讓普通人看到,他們的失敗並不是孤立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成功的人,也曾經歷過無數的挫折。”林川耐心解釋道,“這場大會是為所有人準備的,而不是隻針對某一類人。”
儘管如此,團隊內部的不滿情緒依然存在。林川感到了一絲隱隱的危機:如果無法平衡各方的期待,懶蟲聯盟可能會在內部出現裂痕
------
大會的訊息一經發布,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報名系統上線的第一天,就有上萬名網友填寫了申請表。活動預告影片的播放量迅速突破500萬,評論區更是被“我一定要去現場”刷屏。
短短兩週時間,大會的籌備組已經收到了超過三千份失敗故事投稿。林川和團隊從中精選了幾十個故事,作為大會的主題分享內容。
活動當天,場館外排起了長隊,許多沒有搶到門票的粉絲甚至自發聚集在場館外,透過大螢幕觀看直播。
大會的環節緊湊且豐富:
? 知名企業家的失敗演講,揭開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挫折。
? 普通人的失敗故事分享,讓每一個在場者感同身受。
? 心理學專家的主題演講,深入探討失敗與成長的關係。
林川的壓軸演講更是將大會的氣氛推向高潮。他回顧了懶蟲聯盟的成長曆程,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失敗者”如何走到今天。
“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此否定了自己。”林川的聲音在場館裡迴盪,“懶蟲聯盟存在的意義,不是讓你躺平,而是告訴你:即便跌倒了,也依然可以重新站起來。”
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就在大會結束後的第二天,林川的團隊卻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打擊。
幾家主流媒體釋出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從公益到商業:懶蟲聯盟是否背離了初衷?》。文章中指出,懶蟲聯盟的線下大會邀請了多位知名人士,這種“明星化”的操作,已經讓普通失敗者失去了發聲的機會。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一些批評聲音:
? “原本只是一個失敗者的社群,現在成了資本的工具。”
? “失敗者只是他們的流量密碼,本質上還是在賣成功學。”
? “林川已經變了,他不再是那個真實的失敗者了。”
看到這些評論,林川的內心像壓上了一塊巨石。他知道,這場大會的成功並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他沒想到,這種質疑會來的如此猛烈。
輿論危機不僅來自外部,也在團隊內部蔓延。最初提出異議的那位成員,帶著幾位同樣不滿的夥伴選擇了離開團隊。他們公開發表宣告,指責林川“忘記了初心”,並表示將另起爐灶,建立一個“更純粹的失敗者社群”。
林川感到心痛,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他開始重新審視懶蟲聯盟的方向:
? 是堅持初心,做一個純粹的失敗者平臺,還是適當妥協,吸納更多資源?
? 是繼續擴大影響力,還是迴歸小而精的社群模式?
這些問題讓林川整夜未眠,但他知道,無論如何,他必須給所有支持者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