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效力朝廷
李淵,字叔德,出身於北周的關隴貴族家庭,是唐朝的開國皇帝(618年-626年在位)。作為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淵深得隋文帝和文獻皇后的寵愛,曾歷任多個重要官職。
李淵七歲時繼承了父親李昞的爵位,成為唐國公。成年後,他以開朗和寬容的性格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楊堅建立隋朝後,李淵恢復了本姓,並在隋朝擔任了千牛備身,即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受到獨孤皇后和隋文帝的信任,李淵被任命為多個地方的刺史。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李淵先後擔任了滎陽和樓煩兩地的太守,之後回到朝廷擔任殿內少監。大業九年(613年),李淵轉任為負責宮廷安全的衛尉少卿,從一個文職官員變為武職官員。同年,李淵被派去監督對高句麗戰爭的糧草運輸。當楊玄感起義反抗隋朝時,李淵受命鎮守弘化郡並管理關右地區的軍事事務。這段期間,李淵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為了自保,李淵開始放縱自己,飲酒作樂,接受賄賂。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命令李淵前往山西和河東地區處理叛亂。在龍門,李淵成功地平定了毋端兒領導的起義軍,並擊敗了絳州的叛軍柴保昌。次年,因為不斷向隋煬帝進獻獵鷹和獵犬,李淵升任為右驍衛將軍。面對突厥的入侵,李淵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合作,以巧妙戰術擊敗了突厥軍隊。
太原起兵反隋
在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被委任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及晉陽宮監,成為了這一區域的最高軍政長官。此時,隋朝正面臨著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浪潮,這些起義嚴重削弱了中央政權的統治根基。與此同時,隋煬帝對朝廷官員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頻繁無端的除掉文臣或武將,使得朝中人人自危。
李淵抵達太原之後,敏銳地察覺到當前局勢提供的難得機遇。其副使夏侯端早已提醒他應提前佈局,以防不測。李淵深以為然,並與兒子李世民商議,認為唐是他的封地,而太原正是這塊封土的核心。既然天賜良機,不應坐失,否則不僅辜負了這片土地,更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禍患。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在起兵之前必須先穩定內部,解決歷山飛等地方勢力問題,同時妥善處理與北方突厥的關係,以確保行動萬無一失。
為了穩定局勢,李淵首先率軍擊敗了在雀鼠谷活動的歷山飛將領甄翟兒,鞏固了他在山西的地位。然而,在防禦突厥入侵時,他的副手高君雅和王仁恭遭遇失敗,導致隋煬帝下令逮捕李淵並處決王仁恭。儘管後來隋煬帝又赦免了他們,但這一系列事件促使李淵加快了起兵反隋的步伐。最終,李淵決定抓住這個時機,開始策劃並準備在太原起兵反抗隋朝。
李淵是一個胸懷大志、抱負遠大的人物,懷有濟世安民的理想和治理天下的雄心。並且以真誠待人著稱,不論對方身份高低貴賤,一經會面便能多年不忘;對於重要的地理要衝,只要看過一眼,便能長久銘記於心。作為一位經驗豐富且老練的政治家,李淵在應對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展現了非凡的策略與智慧。
面對頻繁的農民起義,他採取了巧妙的招降納叛政策,不僅有效鎮壓了動亂,還藉此機會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同時,他還指示長子李建成在河東地區秘密結交英才,廣納賢才,為未來的事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透過這些舉措,李淵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也為日後建立大唐帝國積累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隋朝末年的動盪局勢中,全國各地紛紛起兵反抗隋王朝的統治,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逐漸被孤立。晉陽縣令劉文靜敏銳地察覺到李淵心中隱含的反隋意圖,遂積極與他接近,並建立了緊密的關係。與此同時,劉文靜因其他原因被捕入獄,在獄中結識了李世民。二人志同道合,迅速達成了共識,開始秘密策劃起兵之事。然而,這些初期的密謀並未讓李淵知曉。為了促使父親下定決心,李世民巧妙地找到了晉陽宮副監裴寂尋求幫助。
裴寂深知此事的重要性,於是設計了一場迫使李淵同意起兵的關鍵行動。在一個夜晚,裴寂安排了一場盛宴,讓李淵飲酒至醉,隨後安排宮女侍寢。這一舉動成為了一種潛在的威脅手段——一旦起事失敗,這將成為李淵叛逆的證據。當裴寂向李淵透露整個計劃時,李淵最初表現出強烈的反對態度,但最終還是被迫同意了起兵的決定。儘管李淵表面上假裝反對,實際上他深知局勢已經非常緊迫,不得不趕快採取行動。
大業十三年(617年),鷹揚校尉劉武周在馬邑發動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