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毛皮,體現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這些在日本歷史上都有過記載。
- 鑄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延載元年(694年),在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等人的倡議下,各國胡商集資百萬億錢購買銅鐵,在洛陽鑄造了一座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紀念碑。這座天樞不僅是對武則天統治的歌頌,也成為當時國際間文化交流和技術合作的一個象徵。
- 與阿拉伯帝國的互動: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阿拉伯帝國(大食)派遣使者向武則天進獻了一隻獅子作為禮物,象徵著權威與力量。然而,考慮到獅子飼養成本高昂且需大量肉類,最終決定將獅子退回。此舉展示了武則天務實的態度以及對國家資源的有效管理。
- 接待東羅馬帝國使節:大足元年(701年),東羅馬帝國(拂菻國)派遣使節訪問長安,朝見武則天。這次訪問加強了雙方的政治聯絡,並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透過這些外交活動,武則天不僅鞏固了唐朝的國際地位,還推動了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瞭解與合作,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歷史篇章。
解決繼承人問題
聖曆元年(698年),在多方壓力下,尤其是宰相狄仁傑等人關於母子親情及李唐正統性的勸說下,武則天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經過深思熟慮,她最終決定立原太子李顯為皇儲,以此回應社會期望並確保政權穩定。
懈怠政務轉向個人享樂
武則天解決繼承人問題後,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個人享樂,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與佛寺。她晚年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因年輕美貌而備受寵愛,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為討好二張,甚至甘願為他們牽馬執鞭。隨著武則天年邁體弱,她對朝政的直接控制力減弱,轉而依賴二張作為耳目。這導致二張兄弟逐漸介入政務,並捲入了對宰相魏元忠的陷害事件中,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
被迫退位還朝政於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身邊僅剩張易之、張昌宗侍奉。此時,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聯合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聯合禁軍統領李多祚,以二張謀反為由發動政變,成功殺死了二張兄弟,幷包圍了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要求她退位。面對壓力,武則天被迫於二十三日傳位於李顯,次日李顯在通天宮即位,恢復國號為唐,一切制度復舊。退位後的武則天遷居上陽宮,李顯定期探視,並給予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宮廷最後的歲月
晚年的武則天儘管善於掩飾衰老,但在退位後卻不再修飾,面容顯得憔悴。一次,李顯探望時見到如此狀態,感到震驚不已。武則天哭訴道:“我把你從房陵接回神都,本是為了託付天下,但五賊(指參與政變的五位大臣)貪功,使我驚動至此。”李顯聽後悲泣下跪謝罪,這一事件可能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得以繼續參與朝政。
神龍元年十一月(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按《新唐書》)。她的遺詔去除了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了王皇后、蕭淑妃兩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的罪責。第二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於乾陵,結束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