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但實際上卻像防範小吏一樣提防他們,生怕被欺騙。他用利益和威嚴來約束這些大臣,結果導致任用的人多為平庸之輩,真正有才能的人無法施展抱負。
- 白敏中、令狐綯等人身居高位多年,為了保住地位而迎合君主,這樣的朝廷自然難以取得顯著成就。
所以,範祖禹認為儘管唐宣宗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但在某些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特別是他在用人上的保守態度以及過度依賴個人判斷的做法,限制了國家的發展潛力。不過,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他的實際貢獻,宣宗仍然可以被視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明清思想家、詩人王夫之對唐宣宗李忱的評價,揭示了這位皇帝治理方式中潛在的問題,並對比了他與唐德宗在治國理念上的不同:
1. 懷疑心態下的統治差異:
- 王夫之指出,唐德宗和唐宣宗都以猜疑的態度來駕馭下屬,但兩人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導致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 宣宗依賴於自己的機警和敏銳,一旦聽到一句話或看到一個動作,就會立刻形成固定的看法或改變主意。無論是賢臣還是奸佞,在這種環境下都無法自保,只能透過隱瞞事實來避免引起君主的不滿。這樣做的結果是,那些損害國家、傷害百姓的行為反而得以逃避批評和懲罰,因為沒有人敢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身邊有像陸贄那樣忠誠的大臣,只要稍有不慎,也會引發眾人的猜忌,最終無人敢於直言進諫。這樣的局面雖然不會立即引發混亂,但一旦爆發,後果將難以挽回。
2. 表面繁榮背後的隱憂:
- 一些小說描述宣宗時期的政績時,言辭優美,似乎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司馬光(溫公)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將其記錄下來。然而,對於真正瞭解治理之道的人來說,這些表面上的美好實際上預示著國家衰敗的跡象。
- 宣宗過於依賴個人的耳目去監視官員的行為,這種做法容易讓狡猾的官吏有機可乘,同時也在無意間加劇了人民的貧困。長此以往,社會矛盾逐漸加深,隱患重重。
3. 勤勉治國與自我設限:
- 儘管宣宗在吏治方面確實投入了很多心思,但他過度猜疑臣子,甚至自己也陷入了貪婪之中。他努力工作,試圖改善朝政管理,但卻因不信任大臣而限制了自己的決策範圍,同時也為貪汙腐敗埋下了種子。
王夫之認為唐宣宗雖然展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才能,但在其治國策略中存在的猜疑心態和個人主義傾向,實際上削弱了朝廷的凝聚力和效率,為後來的政治動盪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