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數籌碼。安樂公主的到來更是讓這一場景顯得更加荒誕不經,幾人玩得非常盡興。張柬之等大臣擔心歷史重演——即女性統治者和親信的過度影響力導致的政治動盪——力勸中宗除去武三思。然而,武三思和韋后反過來誣告張柬之等人陰謀反叛,促使中宗表面上提升他們的官職,實際上卻將他們調離京城,路上遭遇不幸。
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渴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試圖說服中宗廢黜太子李重俊,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成為皇太女。在韋后和武三思的支援下,唐中宗確實考慮了廢黜太子的可能性。這激怒了李重俊,他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景龍元年(707年)發動政變,成功除去了武三思和他的兒子武崇訓,並試圖攻入宮中對付韋后和安樂公主。
但因為力量懸殊,這場政變最終失敗,李重俊和李多祚遇害。韋后抓住機會,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謫出京,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韋后開始公然售賣官爵,而中宗對此並未加以制止,一切似乎都按照她的意願進行。有一次,安樂公主準備了一份詔書,只露出空白處讓中宗蓋章,而中宗竟未加細看便加蓋了玉璽。這種行為反映了中宗對朝廷事務的疏忽以及他對韋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的縱容。
此外,中宗的行為也逐漸變得輕浮。有一年的元宵節,在韋后的慫恿下,他帶著數千名打扮成平民的公主和宮女外出賞燈,結果大量宮女藉此機會逃離皇宮。為了避免醜聞暴露,此事被悄悄掩蓋過去。另一次,中宗在宮內召集百官舉行拋球和拔河比賽,供自己和韋后娛樂。許多老臣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勝任此類活動,場面顯得頗為滑稽,而中宗和韋后對此只是感到好笑。這些事件顯示了唐中宗晚期朝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以及皇帝本人對政務的懈怠態度,也為後來的歷史發展埋下了隱患。
史書評價
《舊唐書》:廉潔之士可約束貪婪之人,但賢明的大臣難以輔佐軟弱的君主。李顯志向短淺,沉迷於近侍,心中缺乏遠大的規劃,不懂得創業的艱難,只圖眼前的享樂。他曾被貶至房陵,歷經瘴癘之地的艱辛與幽囚之苦。最終得以生還,並非憑藉自身之力,而是得益於張柬之等人的努力和狄仁傑的懇切奏請。
復位以後,高宗李顯未能深刻的反省,而繼續漫遊遊樂,忽視政務。他縱容皇后韋氏及其黨羽干預朝政,導致朝廷失序;信任安樂公主等女子擾亂政權,使得朝綱紊亂。桓彥範、敬暉因此遭禍,節愍太子也因此起兵。最終,李顯雖貴為皇帝,卻難逃被毒害的命運。
總體而言,唐高宗李顯的表現比漢晉時期的惠帝、少帝略勝一籌,但如果不是後續有傑出人才繼位,大唐王朝的統治可能會因此動搖。
歷代評價
雖然李顯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立十道巡察使和修文館學士,推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並透過和親政策,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確保了邊疆的穩定。
然而,他也放縱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幹預朝政,寵信武三思等人,導致這些權臣弄權專國,陷害功臣,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亂。這種矛盾的治理方式既展現了他在某些方面的努力,也暴露了他的統治弱點。
張柬之:“當年英王時期,陛下勇猛剛烈,備受讚譽。我之所以未立即剷除武氏勢力,是希望陛下能親自處理,以彰顯天子威嚴。然而,如今局勢已非我們所能掌控,實在令人無奈!”
歷史學家呂思:唐高宗李顯是一位昏庸的君主。儘管他在房州期間飽經磨難,但復位後卻未能從中汲取教訓,未能清除武則天時期遺留的惡勢力,依舊沉溺於享樂,對國家大事缺乏應有的覺悟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