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章 藩鎮割據:中央權威的衰退

唐肅宗即位後迅速做出決定,任命自己的兒子李俶(後來的唐代宗)統領各路將領,並讓足智多謀的李泌擔任軍師進行輔佐。為了增強實力,唐肅宗還派遣了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求援兵。這一系列決策顯示了新帝的決心和智慧,也預示著一場激烈的反攻即將展開。

正當唐將房琯試圖反攻長安卻不幸失敗,局勢變得異常危急之時,叛軍內部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公元757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在權力鬥爭中弒父奪位,就此引發了叛軍內部一場驚天動地的內訌。史思明見狀不妙,迅速撤回范陽,牢牢地掌握住了河北地區的軍事力量。

這一變故不僅削弱了叛軍的力量,為唐軍提供了喘息之機。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軍隊火速趕回靈武,並與回紇軍隊聯手,終於在年底成功收復了長安。可惜的是,叛軍早一步攻克了江淮地區的重鎮睢陽,英勇的張巡和許遠兩位將領在戰鬥中壯烈犧牲。不過郭子儀竟然攻下了洛陽,此舉成功牽制住了叛軍,也為後續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公元758年,九位節度使聯手合圍鄴城,希望能一舉消滅史思明。然而,朝廷的計劃不幸被內部人員洩露,也讓史思明提前有所準備。次年三月,他率軍南下,攻勢猛烈,最終擊潰了唐軍。這場戰役被稱為鄴城之戰。這次的失敗不僅讓朝廷的計劃功虧一簣,也暴露出內部洩密對戰局的嚴重影響。

史思明的反擊如猛虎下山,給唐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而恰在這個時候,郭子儀因遭到魚朝恩的讒言陷害,被迫返回了長安。史思明則趁機殺掉了安慶緒,並收編了他的部隊,自立為帝,定都范陽。隨著李光弼反攻洛陽再次失敗,局勢變得非常嚴峻。761年,史思明在勝利之後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命運——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除掉了,叛軍內部頓時分崩離析。

762年,隨著太上皇李隆基和唐肅宗的先後離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登上了皇位,成為唐代宗。即位以後,唐代宗快速採取行動,派遣兒子李適統領各路將領,僕固懷恩擔任副將,帶領唐軍與回紇軍隊共同討伐叛軍,大軍順利攻克了洛陽。史朝義見大勢已去,落荒向北逃往范陽。僕固懷恩窮追不捨,河北的叛將李懷仙這時審時度勢,立刻投降了唐軍,並一同追擊史朝義。隔年正月,走投無路下的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選擇了自縊,最終,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動亂才得以平定。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社會內部多種矛盾激化的結果,這些矛盾在唐玄宗統治後期逐漸積累並最終爆發。儘管開元年間經濟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一時期的土地兼併現象愈發嚴重,均田制逐步瓦解,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與此同時,政治腐敗和權力鬥爭也日益尖銳,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奸臣掌控朝廷,排斥異己、培植黨羽,加劇了政治環境的惡化。

開元盛世後期,國家長期太平無事,唐玄宗逐漸失去了進取心。改元天寶後,政治日益腐敗。唐玄宗沉迷於享樂,特別寵愛楊貴妃,甚至允許安祿山拜楊貴妃為母以求自保和升遷。原本提倡節儉的他變得揮霍無度,曾將一年各地的貢品全部賞賜給李林甫。唐玄宗還將國政先後交給李林甫和楊國忠管理。李林甫任宰相期間,憑藉玄宗的信任專權達十九年,堵塞言路,排斥賢能。楊國忠繼任後,因楊貴妃的寵幸而掌權,專注於搜刮民財,導致朝政混亂,國力衰弱,最終讓安祿山找到了叛亂的機會。

中央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邊疆節度使權力膨脹的問題,構成了安史之亂的重要背景。隨著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邊疆節度使獲得了更大的軍事自主權,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安祿山作為胡人將領,掌握了東北三鎮的強大兵力,並在唐玄宗的高度信任下積累了叛亂的實力與野心。李林甫建議任用胡人為節度使並允許他們擴軍自重,而唐玄宗對忠臣如王忠嗣的疏遠,進一步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安史之亂本質上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表現為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間的激烈衝突。這場長達八年的內戰不僅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程序。它不僅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助長了地方節度使的權勢,還導致中央資源枯竭,國家實力銳減。動亂之後,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傳統的租庸調製難以維繫,這一切都為後續的政治動盪埋下了隱患。

隨著大唐王朝步入中後期,中央權威逐漸黯淡,地方節度使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