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上眾人都看向了朱高煦。
尤其是朱高燧。
他作為北鎮撫司的話事人,對於倭國的情況還是比較瞭解的。
而且他作為局外人,自然知道一直支援朱高熾的金忠在這個時候推舉朱高煦領兵去征討倭國意欲何為。
他現在就想看看被太祖皇帝選中的朱高煦如何來接招。
“父王,兒臣覺得貿然派兵征討倭國,不妥。”
朱高煦在眾人的目光終於開了口,不過是婉拒了朱棣。
這個回答讓現場的眾人心裡有些吃驚。
楊士奇和金忠用餘光微微對視了一下,他們心裡也泛起了嘀咕。
這小子怎麼不上當呢?
這還是那個以在戰場上砍人為樂的漢王嗎?
按照他們對朱高煦的瞭解,剛剛大獲全勝,還獲得朱棣誇讚,這個時候的朱高煦應該是目空一切,急切地想趁熱打鐵,再在朱棣面前好好的表現自己一番。
怎麼會拒絕出兵倭國這個好機會呢?
同樣詫異的還有朱棣。
急流勇退,這可不像是朱高煦的性格呀。
而且他還想讓朱高煦借這個機會立威,讓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煦文武雙全,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力排眾議,尤其是道衍和尚的反對,廢黜朱高熾,改立朱高煦為繼承人了。
“老二,本王覺得你可以領兵征討倭國。”
“等你凱旋以後,本王會給你一個很豐厚的賞賜的。”
朱棣主動勸起了朱高煦,甚至還給了他一個非常明顯的暗示。
可已經被朱棣畫的大餅,差點釣成翹嘴的朱高煦已經完全不相信朱棣的話了。
他在心裡冷笑道:“呵呵,很豐厚的賞賜?”
“有多豐厚?”
“有奉天殿那麼厚還是有金川門那麼厚?”
“我看你就是想騙我去倭國送死,好給朱高熾讓路。”
朱高煦心裡雖然這麼想,但他還不至於笨到就這麼去硬懟朱棣。
“父王,倭國孤懸海外。”
“距離大明也不近。”
“當年蒙古多次派兵征討倭國,都因為海上的大風導致全軍覆沒。”
“我們雖然可以派兵上去,可孤軍深入,不僅容易在倭國境內腹背受敵,大軍的補給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兒臣認為不宜派兵渡海征討倭國。”
朱高煦拱手勸起了朱棣。
“老二。”
“你什麼意思?”
“難道任由倭國在我大明境內燒殺劫掠,我們不管不問嗎?”
原本對朱高煦滿懷期待的朱棣聽到朱高煦居然勸自己不要出兵倭國,臉上的笑容頓時就僵住了。
金忠和楊士奇看到這一幕,心裡頓時舒暢了不少。
他們以為朱高煦察覺到了去倭國的危險,卻不知深淺的直接反對朱棣。
以朱棣的脾氣,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功勞有多大,只要當眾駁了他的面子,那他就不會讓你好過。
“父王,兒臣不是這個意思。”
朱高煦搖搖頭。
“那你是什麼意思?”
“你是在嘲諷本王聽不懂人話嗎?”
朱棣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他瞪著朱高煦,怒道。
“父王息怒。”
“請聽兒臣解釋。”
朱高煦看見朱棣突然發火,心裡已經見怪不怪了。
在他心裡朱棣本來就是這樣的,上一秒還跟你有說有笑,下一秒就要提刀砍你。
陰晴不定,是屬狗的。
還是皇兄性格穩定,無論怎麼都是非常耐心的。
兩者對比,高下立判。
“好,本王倒要聽聽你怎麼狡辯。”
正在氣頭上朱棣,坐回自己的椅子,昂著頭瞪著朱高煦。
他倒要看看朱高煦能說出來什麼道道。
一旁的楊士奇和金忠也滿臉好奇地看著朱高煦,他們也想聽聽這個腦袋空空,整天只知道打打殺殺的漢王,能用什麼理由來解釋不出兵倭國。
“父王。”
“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乃上策。”
朱高煦昂起頭,雙手負在背後,徐徐說道。
他這個姿勢和說話的語氣,要不是現場眾人都知道他的性格,還真的以為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謀士。
“漢王今天怎